缺碘可能导致流产,不同人群该这样补碘

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  2016-08-25 13:11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身体缺碘会导致一系列「碘缺乏病」。而我们生活的环境普遍缺碘。

大约在第四纪冰川期,由于冰川溶化,将富碘的成熟土壤冲走。由岩石形成的新土壤,碘含量仅为原土壤的四分之一。这就造成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都缺碘。

此外,局部地区洪水泛滥,冲走土壤的同时也带走了土壤中的碘,从而加重了一部分地区的碘缺乏。

特别是在山区,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使土壤表面裸露在外,土壤中的碘被雨水淋滤而大量丢失。因此,山区常常是碘缺乏病的「重灾区」。

我国碘缺乏地区分布广泛、受害人群众多。

碘缺乏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碘缺乏病最主要的危害是影响胎儿脑发育,阻碍儿童智力和体格发育,从而影响人口素质。此外还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等。妇女和儿童是碘缺乏最主要的受害者。

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摄取的碘,主要来自于土壤和水。这些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额外补碘。

人群补碘的措施有哪些?

补碘的措施主要有碘盐、碘制剂(如碘油或碘片)和富碘食品(如海带、紫菜和贝类等)等。

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有限,需要每天补充,因此补碘要遵循「日常」原则;自然环境缺碘是长期存在、不可改变的,因此补碘还应遵循「长期」原则;另外,补碘过量对人体也是有害的,因此补碘也要遵循「微量」原则。

食盐是人体的每日所需,用量也不大,正好符合上述「日常」「长期」「微量」的补碘原则。因此,食盐加碘是补碘的最好方法。

我国沿海地区也需要食盐加碘吗?

有些人觉得,沿海地区的人们食用海产品较多,就不需要食用加碘盐了。

其实,海带、紫菜、海鱼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区居民中的食用频率和食用量都很低,通过吃这些海产品补充的碘并不多。

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膳食中的碘 84.2% 来自于加碘食盐,来自于各类食物的碘仅占 13.1%(其中海带、紫菜和海鱼共占 2.1%),来自于饮用水的碘占 2.7%。

在食用加碘盐的情况下,对沿海地区居民进行尿碘检测(尿碘检测可用于评估碘摄入情况,判断一个地区是碘摄入不足还是碘摄入过量),提示尿碘水平基本在正常范围以内。这说明,沿海地区食用加碘盐,一般不会造成摄碘过量。

而如果沿海地区食用不加碘食盐,将有 97% 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不足,碘缺乏的风险很大。

因此,沿海地区的居民也需要食用加碘盐。

有些人不宜吃加碘盐

当然,加碘盐也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有一部分特殊人群就不适合吃加碘盐。

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因治疗需要,遵医嘱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盐。各地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合理增设不加碘食盐专柜,方便甲状腺疾病患者购买不加碘食盐。

生活在高碘地区的居民,每天从食物和饮用水中已经得到了较高剂量的碘,这部分人群也不宜食用碘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沿海地区不一定都是高碘地区。卫生部根据水碘水平,将我国划分为缺碘地区(<10 μg/L)、适碘地区(10~150 μg/L)及高碘地区(>150 μg/L)。

我国多数地区都属于程度不同的缺碘地区,高碘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南 9 个省(区、市)中的 735 个乡镇。这些高碘地区已停止供应碘盐。

【实习编辑】冯颖妍

编辑 丁晓然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