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由琼
2016-08-25 10:59
陆路是亚欧大陆往来最古老的通道,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和骆驼,而最早的外销产品是丝绸和黄金。随着“丝绸之路”慢慢成熟,商品种类也逐渐增多,一种名为“陶瓷”的货物开始热销,但瓷器易碎且体积较大,靠骆驼和马匹运输,损耗大、载量小。
当航海技术日渐发达后,一条沿中国东南海岸线,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抵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瓷器改用水运后,既平稳安全,又容量大、运费低,一艘200吨载重的帆船就相当于一支数百头骆驼组成的商旅运输量总和。
唐宋时期,作为中国第一大港的广州,陶瓷成为了港口交易运输最普遍的商品,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生动描述了当年广州港陶瓷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海上瓷器贸易日趋繁荣,“广窑”成为外销主力,广东各地出现一批生产外销瓷器的窑场。
位于佛山的石湾窑是著名民窑,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历代产品以种类丰富、造型生动以及色泽绚丽为特点。关于石湾陶器有许多记载,《广州府志·物产》中称:“陶瓦器出石湾……郡人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谣。”
从前石湾主要使用龙窑来烧制陶瓷器物,龙窑一般依山坡而建,取其倾斜顺应火势,宛似巨龙从天而降。全盛时期石湾共有107座龙窑,南风古灶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保留着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至今仍在使用,被誉为“活的文物”,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炉口正向南方,窑尾有榕树成荫,每至夏日,凉风习习,故名为“南风灶”。
在潮州城东,三峰并峙,状如笔架,因此得名笔架山。沿着山路,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潮州宋窑遗址就出现在眼前。南北绵亘三公里,鳞次栉比,相传笔架山有窑九十九条,窑身长近百米,号称“百窑村”。
《三阳志》记载:“郡以东,其地曰白窑瓷。”历经沧桑岁月洗礼,昔日荣光不再,走入其内,斜坡两侧向上,中间一条长条状深沟,简陋的生产环境让人无法联想到曾经的黄金时代。
然而时光回溯到数百年前的北宋时期,这里代表着岭南最高水平的陶瓷工艺。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打造,一批批潮州陶瓷从这里烧制成品,被送上货船,漂洋过海,远销国外,这一盛景可在笔架山8号古窑出土的数百件瓷器和窑具略窥一斑。
时至今日,广东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产品远销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五百年窑火生生不息,海上丝绸之路仍在延续着它的传奇。
【记者】张由琼
【实习生】张迪
【策划】郎国华 谭仕龙
【统筹】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