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首届民俗文化展28日举行,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南方+  2016-08-25 08:38

巡游队伍中省级非遗“舞火龙”。 王荣 摄

近几日,每到晚上,斗门区乾务镇忠义梁公祠前的大戏台就会灯光璀璨,乐韵悠扬。这个斗门区首个针对农村戏曲展演而修建的专业舞台于近日投入使用,在这里举行的2016年戏曲大赛吸引了近千名戏曲爱好者,再现曲艺之乡人民钟情戏曲的繁荣场景。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的斗门,正以非遗文化产业化、创建非遗生态保护区等举措为抓手,努力擦亮本土文化品牌。笔者了解到,斗门将于8月28日举办首届民俗文化展,通过打造融民俗展演、比赛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盛会,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

民俗传承▶▶

多项非遗习俗重现展会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晚华灯初上之际,位于斗门区莲洲镇横山村的大街小巷都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呈现一派节日的景象。当晚,该村家家户户在大门口点燃香烛,近百名村民舞动火龙走家串户,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这个一年一度的“七月三十装路香”习俗传承活动也会吸引上千民众围观。

“七月三十装路香”是一项有着260多年历史的民俗,该习俗在莲洲镇和白蕉镇水乡一带广为流传,目的是向地藏王祈福。而今年,像这类非遗项目将有更好的展示平台。

首届民俗文化展主题为“展现非遗魅力、弘扬民俗文化”,由斗门区文广新局和莲洲镇主办。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介绍,展会将在莲洲镇的文化中心、横山村、西滘村三个点举行比赛活动和非遗项目展示。其中,比赛类项目有水上拔河赛、游龙船、装泥鱼、织鱼笼比赛和醒狮比赛;非遗展示包括非遗美食展、非遗图片展和“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

除了群众期待的舞火龙,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抓泥鱼”也是一大亮点。作为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习俗,装泥鱼最早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虎山村、荔山村、网山村等地尤为兴盛,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文化展当天将进行织鱼笼比赛,让人们重温这一民间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提高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

非遗保护▶▶

“水上婚嫁”生态保护区年内落成

在沈俊校看来,民俗文化展的举办不仅仅是为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充分展示斗门区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通过打造融民俗展演、比赛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盛会,使优秀文化传承更贴近生活、深入群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

作为岭南田园水乡,斗门聚集着大量的“水上人”,传承了多项独特的生活文化习俗。据统计,迄今为止,斗门共有24项民间习俗获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飘色”“七月三十装路香”“沙田民歌”等六项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何避免这些习俗逐渐被现代文明同化或消失,是斗门官方和民间非遗保护人士共同努力的目标。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上,斗门区拟通过载体打造形成文化生态保护区,系统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沈俊校介绍,目前斗门在白蕉镇南澳村正在打造“水上婚嫁”生态保护区,以雕像和实物展示的形式,将疍家人“水上婚嫁”的习俗生动还原。“村里正在建设一个非遗展厅,预计下月完工,并将在河边沿岸打造十三组浮雕,配合文字介绍,将水上婚嫁的环节做形象生动的展示,整体工程将在今年底前完成。”

以促进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出发点,斗门还将在莲洲镇十里莲江风景区打造非遗文化展示区,通过陈列非遗文化实物和邀请非遗传承人坐镇,将当地习俗“搬进”展示区内。该展示区将在今年内着手打造并初成规模,借助景区的影响力构建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交易平台。

斗门区乾务镇村民抓泥鱼。 王荣 摄

资源整合▶▶

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

珠海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和历史底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斗门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融入民俗文化,整合珠海的文化资源,让其承担起凸显珠海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形成新亮点。

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最好的成片生态乡村资源,斗门近几年通过整合莲洲、白蕉镇北部地区的生态乡村群落,以“全域景区化”形成整个片区的乡村田园特色,原汁原味的沙田水乡、生态乡村特色风貌,打造珠三角乡村旅游的“第一名片”。

但斗门能否成为旅游目的地,关键仍在于该区域是否拥有值得人驻足的魅力。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陈洛看来,斗门在制造业发达的珠江口西岸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其既有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又保留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有现代化的企业,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曲艺之乡”“水文化”等标签展现了斗门的独特魅力。

陈洛表示,文化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和产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斗门民俗文化的传承可与其他产业进行结合,打造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随着国人消费时代的到来,斗门民俗文化发展大有作为,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腾飞机遇。

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搭建共享传统文化精髓的舞台,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利于向外界展示珠海文化旅游产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果。下一步,斗门将继续丰富自身的民俗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以及城市服务水平,逐步夯实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产业基础,由内而外推动民俗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链接

比赛类项目

1.水上拔河赛、游龙船

时间:8月28日上午9:30—11:30

地点:莲洲镇西滘村

内容:水上拔河赛。用绳绑住两艘农艇尾部,艇距约6米,每艘农艇蹲立一名参赛者,与另一艘农艇上的参赛者反方向划,将对方农艇拉过中线达6米即为胜方。比赛以淘汰的形式进行。

2.装泥鱼、织鱼笼比赛

时间:8月28日下午14:30—17:00

地点:莲洲镇文化中心

规则:

(1)比赛分成人组和少儿组(14周岁以下);

(2)装泥鱼、织鱼笼比赛时间为30分钟,以编织鱼笼数目的多少确定名次;

(3)编织鱼笼一律采用传统的六角编织法,疏密均匀,每个鱼笼长约18—20cm、直径约7—8cm

3.醒狮比赛

时间:8月28日下午14:30—17:00

地点:莲洲镇文化中心

内容:比赛分成人组和少儿组(14周岁以下)两个组别,均设群狮和双狮比赛,群狮组狮子数量要求为6对以上。

展示类项目

1.非遗美食展

时间:8月28日下午14:30—17:00

地点:莲洲镇文化中心

内容: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锅边糍、客家咸茶、虾米糍、艾饼、虎山金巢琵琶鸭、横山鸭扎包。

2.非遗图片展

时间:8月28日全天

地点:莲洲镇文化中心

内容:斗门区非遗传承和保护情况图文介绍

3.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

时间:8月31日晚7:00

地点:莲洲镇横山村

内容:装路香、舞火龙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吴志远

编辑 胡净栋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