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此地号称龙舟之乡,然而龙舟制作已经35年没人学了

广州日报  2016-08-24 21:28

中堂是中国龙舟之乡,每年端午,中堂的“龙舟景”在东莞乃至珠三角都引人瞩目。然而,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却日渐消沉。2007年,中堂龙舟制作技艺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有两名传承人。今年4月,其中的一名传承人霍灼兴离世了。

霍灼兴的哥哥霍沃培坦言,已经35年没有年轻人来加入这个行业,龙舟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况。

昨天上午,中堂镇斗朗船厂,霍沃培和两个师傅正忙着打磨一艘龙舟,木屑漫天飞舞,让人睁不开眼。船厂简陋的工房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模样。霍沃培穿着一身自嘲为“收垃圾的都不会要”的衣服,“不是买不起,是干这个活,干净衣服穿一天就成这样了。”他笑着说。

最旺时65个师傅现在只有5人

62岁的霍灼培是霍沃培的师弟,昨天他碰巧也来到了船厂。霍灼培说,“我18岁就跟着他爸爸霍松森学徒,霍灼兴是我的师弟。我做龙舟做了27年,到45岁时实在觉得收入太低,干不下去了,到深圳找了个会计工作,干到了现在”。

霍沃培则回忆,30多年前,做一条龙舟的价格大概是上万元,现在做一条同样的龙舟大概是3万元,而相比当年,这些年工人的工资涨了几十倍,木材价格上涨了几十倍,钉子油漆价格也涨了几十倍,“做龙舟的师傅现在靠这点收入很难过日子。”他说。

他还记得斗朗船厂以前最兴旺的时候有65个师傅,而现在经常在这里干活的只有5个人,忙碌的时候最多也只能凑齐20个人,“年纪最小的都已经50多岁,最大的70多岁。等我们这帮人都老了,不知道还有谁能做龙舟?”

龙舟传承人心肌梗塞突离世

霍灼兴是中堂镇斗朗村有名的造船师傅,他制造的龙舟工艺精细,线条流畅,船身刚柔适中,几十年来经手制作的龙舟有300多条,遍布广州、东莞、深圳、惠州等地区。他的突然离世,对于斗朗船厂来说是个无法弥补的损失。霍沃培说弟弟比自己小5岁,之前身体一直很好。但今年4月的一天,霍灼兴因心肌梗塞而永远地离去。

霍灼培说,出事的前两天他还和霍灼兴聊了很久,回忆了当年他跟着师傅学徒的情景,“我们还谈到这门手艺将来怎么办的问题”。

船厂的门口贴着霍灼兴的介绍材料:1960年出生,1979年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霍松森和霍文仔、霍全坤等师傅学艺。霍沃培默默地看着,“那一年来认定传承人的时候,我弟弟年轻,身体好,我就让他出面,现在他走了,船厂的事只有我来顶了。”霍沃培说。

环境差收入低年轻人不愿干

中堂龙舟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年中堂龙舟制造工厂约有10家,但目前中堂只有东向、斗朗和马沥三个龙舟制造工厂了。如何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霍灼兴生前一直在忧心,而现在他的同行们依然在担忧。

霍沃培和霍灼培告诉记者,“已经有35年没年轻人来学徒做这个了,你看看吧,工作环境这么脏,每天要面对这么多粉尘,收入又这么低,养家糊口都难,哪个年轻人愿意干这个?”霍沃培的两个儿子和霍灼兴的儿子都不愿学这门手艺。

霍沃培说,他以前是跟着父亲学的,他父亲是跟着爷爷学,“这门手艺要在我这代断绝,还是有点可惜啊。”但他根本无法改变这种局面,“你说怎么办?我只有做得一日算一日了”。

“船厂的师傅年纪最小的都已经50多岁,最大的70多岁,等我们这帮人都老了,不知道还有谁能做龙舟了……”

政府部门:

建龙舟制作培训基地

对于龙舟制作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有人提出应该大胆变革,开发划龙舟健身器材等,而这是霍灼兴和霍沃培想都没想过的事。他们更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大扶持力度。

而记者从中堂镇政府了解到,近年来,中堂镇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为了保护这一优秀民间传统工艺,中堂还制定了保护规划。

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堂成立了龙舟制作工艺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镇龙舟工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龙舟制作培训基地,培育龙舟制作队伍;设立龙舟制作老艺人保护基金,改善龙舟制作老艺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待遇;成立全镇龙舟制作协会;加大投入、扶持龙舟制作工艺的发展;扩大龙舟制作社会影响,鼓励龙舟制作走出中堂,广泛开展制作工艺交流活动。


编辑 冯文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