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吗?我们每天都吃的食盐竟然有这些问题?

广州日报公众号  2016-08-24 22:31

  食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吃盐不仅是为了让菜里多些咸味,更是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网上却有一些文章“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地告诉大家:我们吃的食盐有这些问题,会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
    食盐里的添加剂会让人中毒?
  一篇文章称,中国的食盐中有添加剂 亚铁氰化钾,如果去掉“亚铁”二字,就成了剧毒物质—— 氰化钾。氰化钾出现在法制节目、侦探故事里的频率可是相当的高,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可是偏偏是多了“亚铁”二字,两种物质可就相去甚远了。
  什么是亚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钾,外观为浅黄色结晶或粉末,可溶于水,在高温时受热分解。在食盐中添加是作为抗结剂而存在的,即防止食盐结块,把“粗盐”变成“细盐”。 目前 国内市场销售的几乎都是添加亚铁氰化钾的食盐,不添加的就只有无碘盐或是大块的原始矿盐。从不同的国家进口的食盐中也含有不同的添加剂,价格都要比国内食盐贵一些。

  亚铁氰化钾是否有毒?
  目前对于亚铁氰化钾的争议,主要来自于它的两个性质:一是在高温下会分解为剧毒的氰化钾,二是与盐酸反应会生成剧毒的氢氰酸气体。
  
  先来看第一条,亚铁氰化钾高温分解为氰化钾,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问题是 这个高温的条件是400℃,而我们烹饪的温度一般不超过340℃。在不烹饪的情况下,我们人体的温度也绝对不可能达到那么高,所以说亚铁氰化钾毒性极低,我们完全可以不必担心有一天炒菜炒出氰化钾来。

  再来看第二条,是有这样一个化学式,亚铁氰化钾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氰酸气体,而且不仅盐酸,醋酸等酸性强于氢氰酸的酸都可以。因此,有人就拿此来大做文章,既然胃酸是盐酸,我们吃的醋里含有醋酸,那么我们一旦把盐吃到肚子里,或者炒菜的时候放点醋,是不是就放出了氢氰酸气体,导致中毒了呢?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其中的原理并不复杂。首先,亚铁氰化钾的化学结构(下图所示)决定了铁和氰根的结合是十分紧密的, 只有同时处于浓度较高的强酸和较高温度的环境中才会释放出有毒气体,而人体胃液的盐酸含量以及食醋中的醋酸含量很低。

  同时,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相关规定,每1kg食盐中亚铁氰化钾最大使用量为10mg。我国推荐的食盐每日摄入量为6g,但我国居民实际食盐摄入量一般为每人每天10g~15g。就按每人每天摄入15g食盐计算, 每天亚铁氰化钾摄入量为0.15mg,折算成毒物氰化钾和氢氰酸含量也微乎其微。而剧毒化合物氰化钠和氰化钾经口中毒的致死剂量分别为100mg和144mg,远远高于每日摄入量。因此按照标准规定使用亚铁氰化钾本身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请不要杞人忧天!
  低钠盐是送命盐?

  最近这则消息在微信、微博中火热转发。小编通过调查了解到,这条消息最早出自南京某医院的一名肾内科医务人员的微博,随后在医务工作者群体被大量转发,随后又扩展到众多网友的转发平台中。那么这低钠盐到底是不是所谓的“送命盐”呢?
  专家: 低钠盐≠送命盐

  王兴国 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低钠盐并不等于送命盐,它只是针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引起高血钾症, 对于健康人群来说,低钠盐是有好处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这类病人的确不要选用低钠盐。

  低钠盐是一种健康食盐。以加碘食盐为基础,添加一定量氯化钾(含量约30%)。与普通钠盐相比含钠低(氯化钠70%左右),富含钾(氯化钾30%左右), 有助人体钠钾平衡,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低钠高钾盐能不能吃?
  肾脏是人体排钾最主要的器官,对调控血钾浓度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摄入的钾不足,肾脏就会减少钾的排泄;如果摄入过多,肾脏就会将多余的钾排泄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不一样,每天的食量也不同,人体还能保持血钾浓度稳定的原因。食盐里以钾代替钠的意义是,在食用同样咸味的饮食下,钠的摄取量已经减少很大一部分,同时也摄入了钾, 钾的摄入还具有降血压、保护血管壁的功能。可以说,只要是肾功能正常的普通人,几乎不会发生高钾血症,除非你把低钠高钾盐当饭吃。
  低钠盐哪些人不能吃?
  肾功能有问题的人,吃低钠盐要先问医生。人的肾本身有调节体内钠钾含量的功能,这个调节过程比较复杂,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概括就是:健康的肾都是可以保钠排钾的。
  但是,如果肾功能有问题,调节的功能受到影响,排钾的能力就不行了,排不出来,血液中的钾浓度就高,导致血钾升高,发生危险。
  高温作业者、重体力劳动强度工作者等工作中出汗较多的人,要慎用低钠盐;用螺内酯等保钾药物的人,吃低钠盐也要先问问医生。
  其他人,只要肾脏健康,吃多的钾,可以从尿中被排出来了。除非把低钠盐当饭吃,否则很难发生高钾血症。
  

编辑 范思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