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变成国力和金钱的博弈,幸还是不幸?

南方+  2016-08-24 08:09

以获取奖牌为唯一标准的巨额经费投入,使奥运会再也不是单纯的竞技盛宴,这是幸事还是不幸?

   

文|昭 杨

四年一度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如期闭幕,奖牌榜上各国的排序再次成为世界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特别是英国超越中国和俄罗斯,获得了百年来最佳成绩。

如果我们超越里约奥运会本身,以长时段的目光考察奥运会奖牌榜的话,我们会发现,尽管每个国家都有高潮和低谷。但20年来,中国、美国、俄罗斯稳定占据奖牌榜的前三位,英法德日韩澳等发达国家则是前十名的常客。为什么这些国家能够稳居奥运会奖牌榜的前列?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奥运会奖牌榜上的表现呢?不同时代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答案。

相关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D .W .Ball成功预测了德国慕尼黑奥运会和札幌冬奥会的各国成绩。他认为,决定一国在奥运会成绩的因素有21个之多,但最关键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占四成。因为更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意味着国民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从事体育休闲运动,购买更好的运动器材,聘请更出色的体育教练,有利于全民体育素质的提高和高水平运动员的产生。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N edLevine则指出一国投入体育产业的总值和比例也同样重要。两位美国经济学家的观点大体符合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两大阵营的发达国家夺取多数奥运奖牌的事实,同时也解释了卢森堡等袖珍富国和海湾石油国家的奥运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不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解释观点在逐步失去解释力,这主要源于1981年国际奥委会的一个重大改革,《奥林匹克宪章》在参赛运动员的遴选上,不再坚持顾拜旦初创时坚持的业余性原则,职业运动员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参加奥运会。这项改革的出台有两大背景,一方面,二战后西方职业化运动的兴起和商业比赛的繁荣让职业运动员的水平和数量都大大增加,禁止职业运动员参赛的奥运会逐渐丧失吸引力,不得不改。另一方面,职业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业余原则早已名存实亡。在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全面竞争的大环境下,苏联和东欧国家凭此优势常在奥运奖牌榜上领先。

奥运会允许职业运动员参赛影响深远,因为职业运动员往往是体育领域的精英,他们的竞技水平和民众运动水平的关联越来越弱,而和一国在相关领域的资源投入越来越相关。因此2008年,法国政治经济学学者根据1976年后历届奥运会的各国成绩提出了新的解释框架。他们认为,各国体育公共预算、奥运备战预算、民众对奥运会关注程度,人口规模及老龄化程度都是决定一国奥运会成绩的关键因素。另有法国经济学者在2015年指出,近几届奥运会,国家投入和奥运成绩的相关性越来越大。同时东道主优势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东道主往往会特别增加投入,因为各国都希望本国运动员在本土获得一个更好的奥运成绩,所以各国会在举办奥运会的前后数年大规模投资本国竞技优势项目,自然有利于奥运成绩的提高。

英国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的辉煌成绩除了得益于俄罗斯队和中国队的低迷,基本符合以上标准。事实上,1996年英国兵败亚特兰大奥运会后,梅杰首相决定将部分体育彩票基金投入英国奥运备战。据英媒报道,英国代表团里约奥运备战经费高达3.5亿英镑,是20年前的5倍之多。英国奥运经费的充裕和近年来英国体育彩票行业的繁荣有关,也和2005年后伦敦获得奥运主办权后加强投资不无关系。另外,英国在经费分配上以获取奖牌为唯一标准,奉行了强者恒强的原则,自行车和赛艇等优势项目的经费是举重等项目的近20倍。得益于重金支持,英国自行车运动员用上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项目优势进一步强化,最终夺得6枚金牌12枚奖牌的好成绩。

奥运会建立的初衷是推动普通人参与体育运动,但今天的奥运逐渐演变成全球参与的有关国力和金钱的博弈,这是奥运的幸事还是不幸?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候选人

【原标题】奥运奖牌榜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南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