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并非人人都是学霸

南方+  2016-08-23 10:42

资料图

天才少年告诉我,他没那么聪明,他只是更勤奋。

8月9日,七夕。晚上6点,北京街头,情侣成群结队进行着虐狗大计。一家徽州菜馆,我的对面坐着三位天才少年,不,现在的他们已经是青年了。果然与众不同,七夕并没有选择陪心爱的另一半,张俊、陈林和霍天决定在这一天聚在一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2008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员。

中科大少年班自1978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38年的路程,期间虽然饱受争议,但它依旧坚持至今并还在不断发展。今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录取工作正式开始,几十名16周岁及以下的“天才少年”接到录取通知书,其中包含一名仅14岁便考取全省第74名的山东少年。又有一批天才少年将走进科大校门。“科大少年班成员”,将成为未来四年乃至他们一辈子的特殊标签。

在历次关于少年班的“舆论风暴”中,这群风暴眼中的少年常常看上去是平静的,他们如何看待外界对他们“惊为天人”或 “充满质疑”的评价?他们又如何看待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在这一天混进了他们的饭局,和几位天才共进了一次晚餐。

她能指出老师没发现的错误

张俊选择了一家徽州菜馆。“你们都是安徽人?”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与天才们共同点的我兴奋问到。“并不是,只是我们都在合肥生活了4年,回忆青春嘛”。还是老老实实听学霸们说故事吧。

被贴上“学霸”名号是很多少年班成员都有的经历。但是,学霸心中的学霸是什么样?张俊、陈林和霍天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她!”。“有个女学霸,上课总是斜坐在教室第一排的最左边。平时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经常会将手插在头发抠头皮屑。曾有次老师推理公式卡在中间,还在思索时,只见她径直走上讲台,刷刷刷写完论证过程,然后说,‘继续吧’。”

少年班的孩子似乎更容易被贴上“天才” 的标签。班级中15、16岁进大学的孩子居多,最小的13岁就开始读大一。许多“天才”行为也震撼着他们身边的人。

“一个下午看完一百篇外文文献,如数家珍地说出他所上过的课的老师的每一个段子”,这并不是一个传言。这是2009级中科大物理系博士吴城身边一位少年班成员的真实写照。科大少年班的天才故事要追溯到1978年。

那一年,在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前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前副总理方毅等人的推动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

那个时代,以宁铂、谢彦波、干政为首的“天才儿童”们在中国走红。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不同于宁铂入校时的轰轰烈烈,30年后,张俊、陈林和霍天的入校低调许多。小学读了4年,中学读了5年,15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拥有这样履历的陈林却从不敢自诩为一个天才,“在班里也就中等偏上吧”,他轻飘飘地说了句,“虽然幼儿园时已将小学数学学完,不过那也只是出于兴趣。”

瞪大双眼的我还没来得及赞叹,桌上另两人一副很平静的表情,自顾自夹着菜,仿佛这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你们一定都很聪明吧?”我还是问出了这个很俗的问题。陈林摇了摇头:“每个人都很勤奋,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大家都在玩儿命地学”

“小时候学习的动力在于危机感而不是兴趣吧,不玩命就没前途的事我还是很明白的。”陈林耸了耸肩,补充道,“学习强度其实也不外乎完成课堂的要求,基本没去过补习班,但很明显确实影响到了身体成长。”

坊间有个顺口溜: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说的就是科大学子这种“玩儿命”学的状态,少年班更不是例外。学习是他们大学时的主要活动。

小他们三级的2011级少年班学生罗致沛后来回忆道,“少年班周围都是一帮年轻又聪明的同学,想跟他们竞争的话,自己就得付出双倍的努力,大一的时候我成绩没那么好,每次早早回到宿舍,看到我们班的宿舍基本都没人回来,都在外面自习,所以后来大一大二早上基本会7点7点半起床,早早到要上课的教室自习,除了大四基本晚上都会自习到10点11点。”

科大对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颇为认可,在少年班成立30周年时,将少年班升格为少年班学院。学院中有两种班级,一种是真正的少年班,班里都是不超过16岁的提前参加高考的“小朋友”;另一种叫做“创新实验班”(又称00班),是由普通高考成绩优异的一批学生组成。

勤奋能够弥补很多东西,如果认真学习的话,即便不是天才也能有机会上少年班的。张俊、陈林和霍天都很认真地向我强调了这一观点。听起来好像很容易,只要勤奋我也能15岁读大学,笑傲身边的同龄人。

俊解释道,少年班的选拔分为两场。初试为高考,需要达到中科大划定的复试线;复试为面试。“一般复试刷不了几个人,主要是根据高考成绩。”报考少年班的最高年龄是16周岁,大部分的学生此时正在读高二。“和正常大学生相比只是提前了一年,靠拼命复习一年其实也是有机会进少年班的。”勤奋的结果也很直观——“你能想象,本科毕业后,收到的录取通知书能凑成一副扑克是什么感觉?”

陈林笑着问我。陈林就有这样一位室友,且申请上的都是斯坦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有印象就是在上自习。”陈林笑道,“没什么其他影响深刻的,就是特别勤奋,风雨无阻上自习,传统意义上的学霸。”

“我们只是年龄小”

如果有机会进少年班,和学霸们一起生活学习会不会很抓狂,永远在努力追赶?学霸班的最后一名是不是都能完胜其他班的学生?“人人都是大学霸吗?少年班的学生们都那么自律?”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少年班也有学渣,渣到在全校都是学渣。”逃课不学的人有,当然也有很自律的人。霍天指出,少年班每年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考试成绩不及格等原因,也有留级、退学的人。其他学校也有这样的事情,只是在少年班出现就被放大了。

张俊是专业的第一名,在他的记忆中,每次放假时他就会很认真很快速地完成作业,“因为还有人等着‘参考’我的”,他自己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谁让你成绩最好嘛。”陈林和霍天笑着揶揄。

“可能是高中三年过得过于拼命,而且中学老师往往也会说‘好好用功,等你们到了大学就好了’”,陈林揣测道,“所以这些小朋友觉得上了大学就能像野马脱缰一样自由飞翔了。”年纪更小一些的罗致沛更是无奈道:“我们都是普通的大学生啦,年纪小一点而已嘛。”

虽然少年班的学生大多认为自己和普通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但是一些中科大校友却觉得,少年班的大多数学生的确存在着某些不同,比如“文科的书一本都看不下去;简单的逻辑推导比同年级的要快很多,但是对于妈妈的姐姐是要叫大姑还是大姨可能就完全不懂也并不关心。薄弱的还有交际能力。

吴城的朋友圈中有一个他认为非常不善交际的人。“哪怕是和最熟的朋友,或者是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5分钟不到就开始不由自主玩手机直到散场,对于朋友聊天的内容,自己不听,也不会主动搭话。除非直接问他问题才会回答。”

物理专业的他对计算机也颇有兴趣。不仅喜欢玩一些单机类的游戏,他还会“做”游戏。将喜欢的电脑游戏通过编程移植到手机上,这一举动令周围人印象非常深刻。一次游戏的成功移植,难度系数很高,专业编程人士也需要花费一周至一个月才能完成。“少年班学生有自己的寝室楼、自己的自习教室,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同类型的人,很难再跳出这个圈子去和外面的人比较。”吴城认为这是一些少年班学生认为自己没什么不同的原因之一。

用智商学情商

尽管被外界诟病情商低,至少从这顿饭,我并不觉得他们中的所有人都不善交际。在他们看来,情商低、社交能力弱只是不在意交际的表现,一旦觉得这些能力重要便都会好好学习。陈林是此次的说话担当。不同于霍天的沉默和张俊的沉稳,陈林显得有些滔滔不绝。现在的他在加拿大读博,假期正在北京实习。

“我最初就特别怂,不敢和其他人接触”,陈林并不是生来就如此健谈,“读研的时候开始觉得交际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总不能聊天的时候招人讨厌吧”,他抬眉看看前方,耸了耸肩。他开始学着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不能总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比如我被派到交大,还有来北京实习,都是进了个全新的圈子,必须靠自己认识更多的人,还有老板的圈子,实验室以前的校友之类的,只要自己不怂,学习实践的机会很多。”吴城的朋友在少年班算是一个“异类”。

2006级入学的他已经博士毕业,目前打算继续深造。除却专业上的精通,“他的阅读面很广,专业类书籍如数家珍;爱旅游,和女友的旅游里程超过5万公里;学生时代的他甚至还是学校话剧社的社长。”吴城解释道。用全面发展来形容他并不过分。吴城告诉南都记者:“他会利用自己的天分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全面的能力,用智商在学情商。每天会在实验室和所有人聊天,也会看别人在做什么,经常出去开会听报告,和其他学校和国外的人聊天学习。”

陈林也觉得交际能力的欠缺对学习和生活也有一些影响。“说严重点算是逃避吧……直接导致了我想继续读博,不愿进入社会,越晚越好。”在他看来,还是更喜欢自己一人,或者待在小圈子里。

罗致沛也有相似的缺憾,耶鲁一年的硕士生涯让他认识到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多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风格,更重要的是塑造自己的人格,“可能我自己在大学的时候这方面做的不够吧。”原来智商高的人学什么都快,关键只是想不想学。“我只是不在意”,学霸的世界果然比较任性。

出自少年班门下,挺值的

十五六岁的少年还并不那么成熟,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报考少年班?

“80年代的时候,科大是全国分数线最高的地方。我爸高中班里的头名就是去了科大,所以对那个地方尤为向往。自己当然也很向往啊,‘中国’开头确实很霸气嘛。”陈林心中的科大蕴含着父亲的心愿。

“接到科大少年班录取电话的时候,我正坐在沙发上看《生活大爆炸》,我妈比我还要激动,她冲过来抱住了我,我强作淡定。”罗致沛回忆起5年前的画面,印象还是很深刻。13年前,昔日令全国少年钦羡的少年班神童宁铂选择了出家,一时掀起舆论和业界对于少年班机制的质疑。

但是,这一影响似乎并未影响学生对于少年班的信任,新一代的少年班学生在心态和思想上也更加成熟。“我是入学之后才知道的。其他人即使了解一点也应该不知道详情。都是政治课上老师播放过相关的资料,才有所了解。”张俊回忆到。陈林也觉得没有感到受其影响,“反正对于少年班的人,既然来了,那肯定是没受影响的。”

罗致沛入学时已经是宁铂出家8年后了,他的思考显得更加理性:“毕竟我们的所处的年代与他们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现在还蛮钦佩那些在80年代就能出国留学的学长,难度与现在完全不可比拟。他们的行为选择,都是他们认为的在这样的境遇下最好的选择吧,我还是比较尊重。”

四年的埋头苦读是否值得?如果再给一次机会,还会选择少年班吗?张俊后来告诉我,他心中的少年班在科大里更像是一个植物园里的温室。身在其中,可以更无忧无虑地做想做的事,更少经历风雨。“不读少年班就等于要继续读一年高三,还要面对未知的高考,不管怎么说代价也太大了。”陈林也很感激这段经历。“

出自少年班门下”这份经历并不多见,对今后人生发展肯定是很有帮助的。“我压缩了三年的时间,现在并不后悔这个选择。因为假如没有压缩,这三年还是会用来死读书了,我的中学还是大学都是读书的地方。”

读书为重的他们,大学有过恋爱经历的并不多。少年班的学生入校时年龄较小,身边接触的异性大多比自己年龄大,通常找的另一半都比自己年龄要大。会不会羡慕学校那些谈恋爱的学生?我有些好奇。

15岁进大学的陈林并不觉得羡慕:“当时至少在当时我是一点没有那个心思……就学习和吃、玩吧。”如今,张俊、霍天已经有了自己的另一半。饭至中途,霍天年初新婚的妻子走了进来。七夕夜的气氛更加浓郁了些。“没有啦,我们今晚没有活动的。”话毕,她又转头向霍天,语调雀跃:“有惊喜吗?”“没有。”

(文中张俊、陈林、霍天、吴城为化名)

【来源】南都察时局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