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深圳企业为何成为“黑科技”高产户?

南方+  2016-08-19 07:52

柔宇科技研制出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厚度不足头发丝直径的1/5。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那个时候老是想,将来应该做一点能在未来影响更多人的事。”10年前,斯坦福大学博士刘自鸿喜欢躺在学校的大草坪上,看着天空“想这想那”。如今,他在深圳创立的柔宇科技,已经研制出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厚度不足头发丝直径的1/5。

这类颠覆性、引领式技术常被称为“黑科技”,它们通过“设计”未来,带领或构建全新的价值链。从2006年创立的大疆创新、2007年落地深圳的华大基因、到2010年诞生的光启研究院、2012年的柔宇科技等,“黑科技”企业在深圳不断涌现。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黑科技”的集聚折射出新深圳速度下的创新生态图景——企业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新技术,提高供给体系“技术含量”;政府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新技术供给的“生力军”;城市打造开放式生态集聚全球创新能量,提升创新竞争力。

几年前,人们还在探讨深圳能否培育出下一个华为、腾讯。近年来,深圳这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黑科技”企业,或许正在给出部分答案。

企业集中突破核心技术“让硅谷学中国原创技术”

“最长续航时间3小时57分钟,能不能勉强算过了?”检测经理在电话中对深圳科比特航空董事长卢致辉如此说道。此时这款氢燃料无人机的第二代原型机检测已持续数天,现场检测人员站到双脚麻木,但检测结果离设定目标时间还差3分钟。卢致辉咬咬牙,“不能打折扣,所有设计全部推倒重来”。

历经数次这样的“推倒重来”,科比特在今年4月发布全球首款氢燃料无人机,它的最长续航时间达273分钟,是普通无人机的4倍,被业界评价为将带来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革命。

在卢致辉看来,“黑科技”之所以在深圳涌现,与深圳完整丰富的产业链条及肥沃的“智能硬件土壤”紧密相关。“德国的无人机组建需要找6到7个国家的供应商。但在深圳,不用出宝安就能找全供应商。”

依托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产品更新速度和质量开始从“跟跑”向“领跑”转变。卢致辉将科比特和德国MD做了一个比较,德国MD8年开发1款无人机产品,最长飞行时间从60分钟变成75分钟,而科比特7年开发25款产品,最长飞行时间从20分钟提升到270分钟。“中国的高技术革命刚刚开始,我们的技术完全可以更‘黑’,更耀眼,在世界舞台上更突出。”

“颠覆式创新是对传统技术的革新,可能还会颠覆掉整个行业。”如同科比特对无人机市场的颠覆,柔宇科技的柔性技术正在给显示屏行业带来一场变革。刘自鸿认为,柔性显示的价值在于能够带来整个传统显示行业的升级,不仅是应用端的升级,从原材料、设备,到加工工艺、生产流程、终端应用等,都会发生改变。刘自鸿希望通过柔性技术抢占先机,形成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优势。“我想让硅谷学习中国原创的技术。”

在加快建设国际化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下,深圳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支持企业和机构突破一批颠覆性和前沿性技术,在生物、材料、太赫兹和无人机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备突破性技术的领军企业或机构,它们成为新深圳速度下的最年轻领跑者。

图为国家基因库

政府大力培育研发机构

中国科研机构应成“领跑者”

6月18日,由华大基因建设运营的中国唯一国家基因库,在深圳大鹏新区投入试运行,基因库在I期实现1000万份可溯源性生物样本的存储能力,基因信息数据总量达500PB访问支持。未来将形成“三库两平台”,代表了生物科技顶尖水平。

“中国的科学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但在基因研究的‘马拉松’比赛中,华大基因处于第一梯队,时常还能领跑。”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华大基因研究院将多组前沿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机构与基因测序服务平台,目前拥有400多项专利。

既是企业,又是研发机构,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深圳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在基因组学、超材料、智能机器人、神经科学、大数据、石墨烯等前沿技术领域,培育了70家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源头创新、人才培育、以新技术创造优质新供给的重要力量。

在深圳市科创委主任相关负责人看来,“黑科技”在深圳涌现,源于深圳“跳出了当前思考的一些产业问题”。近年来,深圳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消费升级方向和供给侧短板,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

数据显示,深圳把50%以上财政科技类支出投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每年组织实施100项以上重大攻关项目,组建了45个产学研资用联盟,支持企业、院校、研发机构等加快突破一批基础技术、通用技术、“撒手锏”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努力在一些领域或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把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成创造新供给的强劲动力。

强劲的技术研发动力成为企业创新的加速器,今年上半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5.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51.8%,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7%,新经济、新动能的加速发力,让深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跑道上,不仅跑出了速度,更跑出了质量。

城市开放集聚全球能量

为全球创新者提供“折腾”舞台

在8月16日的乐视大屏影响力峰会上,乐视在现场发布中国首款3合1体感摄像头,它集手势识别、3D体感识别和视频通话功能于一身,集成当今体感领域最高科技于一身,这款产品的制造研发来自于深圳企业奥比中光。

2015年7月,深圳企业奥比中光自主研发的3D芯片流片成功量产,使其成为除苹果、微软、英特尔三家IT巨头以外,唯一一个集研发、量产于一体的跨平台3D技术供应商。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说,他的公司中不乏从微软、IBM、AMD等公司转入的团队,例如北美最大的3D社区OpenKinect创始人及其团队。“正是这些科研人才的加入,使得奥比中光研发的3D传感器在性能上已经可以和以色列Primesense和英特尔Realsense的产品性能相媲美。”

近年来,深圳面向全球,在更大范围集聚配置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以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为目标的“孔雀计划”,已经累计引进国际一流创新团队64个、“海归”人才约6万人,成为深圳开放式集聚全球创新能量的重要载体。如今,深圳还积极在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等地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全球建设了250多家研发中心。

浓厚的创新氛围,丰富完整的创新产业链条,年轻的深圳正在吸引世界各地的“黑科技”创想者。在深圳华强北的HAX孵化器,LIVIN farms团队的创客Julia说,“我非常喜欢深圳,这里有孵化速度极快的HAX硬件加速器项目,众多创业团队汇聚于深圳,创客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在深圳还能快速找到我想要的硬件,珠三角众多工厂则为我们的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在奥地利、欧洲其他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今的深圳正在发展成为黑科技企业和全球创客“折腾”“得瑟”的舞台。深港产学研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认为,深圳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配套完备的创新创业的基础资源,国际化的要素、文化、理念、价值观都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从而成为发展“黑科技”的良好土壤。

8月28日,RoboMasters2016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将在深圳举行。从首届开始,大疆创新即斥资5000万元赞助大赛,支持600多名像后来的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一样的创新者参加比赛。

“激发我们极尽的志向,不断追求真知灼见。”汪滔如此归纳大疆成功背后的动力。“激极尽志,求真品诚”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或将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未来新势力。

南方日报记者 戴晓晓 马芳 苏梓威


编辑 李注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