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17:53
她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领中国高职院校改革风气之先:
率先提出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率先建设志愿者之校,率先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书院制试点,全面推进文化育人改革;
率先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新机制,以“专业+”应对“互联网+”,每个学生在学习主干专业的同时,必须修读拓展专业,“两双跑鞋”驰骋职场;
率先将教学指导委员会改为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办学模式;
率先开展职业英语教学改革,打破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业证挂钩的做法,并自编一整套职业英语教材,如今全国1300多所高职院校中,超过600所使用这套教材;
还率先探索专业招生计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给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专业亮“红牌”停止招生……
她就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院为何能够在中国高职院校发展中独领风骚?近日,记者独家专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解码中国高职院校“领头羊”的创新基因和改革密码。
面对面
谈 改革创新
“三育人、一杠杆”改革注重质量内涵发展
南方日报:最近,2016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榜单发布,深圳职院位居中国600强榜首,您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刘洪一:过去各种机构给本科院校排行,近些年也针对高职高专推出各类排行榜,学校并没有主动参与。但在业界学界,大家对深职院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认为,高校不该追求形形色色的数据GDP,要看给社会贡献了多少智力和人才。办教育要静得下心来,要着眼于对未来有所交代。在我看来,软实力才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学院的院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制度设计,比排名更重要。
南方日报:领跑全国高职院校,深圳职院有哪些独有优势?
刘洪一:学院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之一,2009年还曾以全国最高分通过国家示范院校项目验收。
如果从荣誉和数字来看深圳职院的优势,深圳职院有很多好看的数据,比如超过70%教师有高级职称,以及25个国家、省部、市区级科研服务平台。
但深圳职院能够不断持续创新发展,核心在于探索实践了从顶层设计到办学理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甚至教材编写等系统改革,这些改革为学校带来持续发展新动力。
南方日报:这些改革有哪些值得梳理借鉴的理念?有何成效?
刘洪一:中国职业教育近二三十年实现快速发展,也存在过快发展、发展路径重复、发展重心片面化等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学院的整体改革如何实现从注重规模速度发展向注重质量内涵发展转变呢?
我们在对企业、市场和学生进行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三育人”“一杠杆”的系统改革路径。这一系统改革重点思考的是“当前中国高职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社会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以及“怎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等三个根本问题。
高职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当前,社会急剧转型,经济迅猛发展,如果文化跟不上,就会导致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所以高职教育不能太短视、太功利,必须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使受教育者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具备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所以我提出,要用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
这几年,深职院发布《文化育人实施纲要》,率先建设志愿者之校,开展书院制试点,开办丽湖大讲堂,开设文博会分会场。学校还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并担任会长单位,发起并举办全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担任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这些举措纠正了职业教育重技能轻文化的偏颇,推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的提升。
社会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以高度的教育自觉,推进复合育人。如今,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成为常态,它要求高职学子不仅要有专业核心能力,更要有岗位变迁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深圳职院率先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机制。从2012级开始,每个学生在主干专业之外,还要修读一个拓展专业,毕业的时候,既有毕业证书,也有拓展专业证书。用学生的话讲,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双跑鞋。
怎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以高度的创新自觉,推进协同育人,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职教育一定要开放式办学,绝不能关起门来自己玩。因此,我们提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打造“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开放联动平台。学校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商务印书馆等联合成立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与思科、华为、海德堡等国际名企共同组建高水平育人和研发平台。成立产学研用指导委员会,与120余所境外高校开展校际协同,携手深圳大学合办应用型本科。我们还有CCIE、OCM、HCIE、RHCA多项权威认证领跑全国,学生拿到这些证书,就等于拿到了高薪的头等舱机票。
“一杠杆”指的是最近学校在推进的人事聘用改革。简单地说,通过对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的综合考核,确立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业绩导向的竞争机制等六大机制,来倒逼学院教学质量改革提升、不断激活办学活力,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谈优势特色
紧扣产业发展脉动确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南方日报:一系列改革带来了哪些办学优势?
刘洪一:顶层设计层面的改革,给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平台建设及教材编制等方面都带来创新活力。
学院紧密对接市场,实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就业质量进行调查之后,对专业设置了红、黄、绿牌。做到优先发展“绿牌”专业,增加招生指标;调整改造“黄牌”专业;关停淘汰“红牌”专业,把近两三年未招生的专业都取消了。经过调整,今年学院的专业总数由原来的100多个调整为74个,但国家级示范专业有10个,省级示范、品牌专业等有近50个。
除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学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教学改革。例如,2007年起取消英语四六级证书与学业证挂钩;自编职业英语教材为全国600多所高职院校采用。
谈创新驱动
呼应深圳创新步伐大力开展应用研发
南方日报:在这些改革基础上,深圳职院在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有哪些优势可为?
刘洪一:创新驱动最关键的着力点应该是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创新的根本,而不是就技术谈技术。国家提出学习德国工业制造4.0,事实上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于表层技术,而在于其工业文化、企业文化。
深圳职院服务于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将通过人才培养驱动创新发展,通过营造系列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把创新变成师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另一方面是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在学院应用研发战略和浓厚创新文化的引领下,学院产生了900多项专利,在全省高校中位居前列。学院已经建成25个国家、省部和市区级科研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37项。这意味着学院可以通过主导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南方日报:深圳是中国的“创新之都”,您怎么看深圳职院与深圳的联系?
刘洪一:深圳职院地处深圳这座中国“创新之都”,获得了天然的创新基因,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性格是学院的精神力量支撑,深圳这座城市拥有的强大的人才吸引力,为学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可以说,深圳的发展为深圳职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契机,深圳的创新活力,也倒逼学院不断改革奔跑。
对深圳职院来说,既要有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也要紧密契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具体来说,学院专业设计的动态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对接深圳的经济发展。目前学院几十个专业分布在IT、精密制造、金融、物流、文创、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大部分都是深圳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紧密对接市场,努力培养出更多适应深圳创新发展的人才。
谈发展规划
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院校
南方日报:在“十三五”阶段,建设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学院有哪些规划?
刘洪一:在“十三五”规划中,学院提出未来的办学目标是立足深圳、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到2020年,努力把学院建成教育理念先进、体制机制领先、规模结构合理、软硬实力突出、内涵质量卓越、服务成效显著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
“十三五”期间,我们准备依托广东省教育厅实施“一流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再重点建设9个专业,达到省级品牌专业水平。学院设想到“十三五”末,学院专业整体都达到省内一流和全国一流,一批专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通过高水平专业建设,极大地带动学院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管理水平提升。
职校淘宝
打造创业连环扣让学生创新创业梦想成真
在某知名商城的众筹平台上,一款时下最潮的VR眼镜(一体机)上线一个月就筹到了近58万元资金。产品的研发者,正是学院培养的创客朱瑞勤和她的智星空团队。团队研发的另一款迷你电脑主机在同样的众筹平台上,用20天时间成功筹集50万,并在去年的深圳“双创周”上获得深圳市长许勤的点赞。
大学生创意创业园,是朱瑞勤团队的办公地点所在。学院为54个入驻的创业团队提供免费入驻两年的扶持政策,并且享受导师的课程指导和校友等社会资源。
近年来,学院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开设创业课到成立创业学院,从创客中心到创业创意园和商业孵化器,每一环节都让有创业梦想的学生,离梦想实现更近一步。
学院的创业学院以企业家能力素质为主要培养目标,被誉为创业学子的“黄埔军校”。目前已招生11个班,培养近400人。
创新创业能力拔尖突出、拥有比较成熟项目的学生,则入选“大学生创意创业园”进行产业孵化,并提供工商注册、贷款申请、经营会诊、工作坊等全程服务,提升市场化运作的实战能力。至今已是第八期。
在两年孵化期结束之后,学院还为团队提供八个商业孵化器跟企业加速器进行对接。一旦创业团队在路演过程中得到认可,便可顺利过渡到商业孵化器中。
据麦可思调查显示,学院近四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平均比例为4.87%,比全国高校近四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高出3.64个百分点。
校友故事
“农村娃”变身特区文创企业家
从山东乡村走出来的曹海涛做梦也没想到,毕业仅6年,他就有了自己的公司且即将上市。当初因为英语差1分来到学院的他曾心有不甘,但深圳成为他的圆梦之地,深圳职院成为助他圆梦的梦工厂。
2010年6月毕业的曹海涛,跟三个合伙人凑了10万元注册了云腾传媒有限公司。从名字可以看出,他的“野心”是成为马云和马化腾的结合。从学院创意创业园起步,6年后的今天,“云腾”的年度营业额已突破3000万元。
“是母校让我的创业梦想破土而出,让企业家精神根植于心。”曹海涛说。经过几年的努力,“云腾”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50余人的规模,业务也逐渐上了轨道,已成为国内首家执行垃圾减量分类理念宣传与推广的广告公司,并连续成为深圳市、福田区垃圾减量分类年度宣传推广指定单位。
曹海涛说,自己一直有个信念:尽绵薄之力回报学院、回馈社会。目前,“云腾”作为学院的实训基地,创立“云腾新锐基金”,每年拿出一万元基金奖励艺术学院前五名优秀毕业生。从2014年开始,“云腾”还每年拿出20万元投入到深圳市公益环保项目中,为省内贫困小学捐赠衣物、出钱搭建校舍,为中小学生制作普及垃圾减量分类的漫画读物等。
【南方日报记者 】房珊珊 陶达嫔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策划统筹】梅志清 陈枫 陶达嫔
【实习编辑】 闫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