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4 10:43
在满月的时候,人们的梦境似乎更暴力,这是否只是一个诡异的巧合?多年前人类就开始收集梦的档案。然而梦境到底说明了什么?现代技术是否能够帮助揭示梦的秘密?
二战期间,某一天晚上,在远离战场的美国本土,36岁的霍皮族印第安男子拉尔斯(化名)正准备上床睡觉。他所居住的地方虽然远离战火,但每天晚上人们都会通过收音机了解最新战况。入睡后,前线战报在拉尔斯的梦中变得栩栩如生。
在梦里,拉尔斯看到了某座欧洲城市———虽然他从未去过欧洲,却知道这座城叫巴黎。走在废墟般的城市街道上,他突然感到毛骨悚然,因为他发现自己身处的地方似乎是个峡谷,而且距离他住的地方很近,后来,这个噩梦毫无声息地消失了。拉尔斯醒来,又过了一些时间,战争结束。
拉尔斯早已不在人世,但我们却清楚知道他那天晚上梦到了什么。事实上,我们能够窥探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人的梦境,因为有人特意将霍皮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部落民族的梦境记录下来,整理成档案。今天,新的梦境记录还在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专门记录梦境的智能手机app。但类似档案能不能告诉我们梦的意义?是谁首先开始收集梦境的?
早期档案
从人类会说话开始可能就对梦产生了兴趣。收集梦境并将其编辑整理成便于查阅的档案的做法最早可能始于二战期间,这个被普遍遗忘的“梦之档案”由美国心理学家伯特·卡普兰(Bert Kaplan)收集整理。哈佛研究者丽贝卡·勒莫夫(Rebecca Lemov)在新书《梦的数据库:最后的人性探索》中详细回顾了卡普兰对梦的研究。
多年来,人类学家通过采访世界不同部落民族,为梦境记录做出了宝贵贡献,这些采访保存在档案中,以微缩卡的形式储存于世界各地。为了占用更少空间,记录更多信息,卡片上全部印刷着微缩文字,有时候上百张页面的内容被压缩在一张卡上。
这些卡必须通过放大阅读器才能阅读,很快被新的技术取代。现在的数字数据库有着更大的储存能量,而且数据不必经过微缩,搜索起来更方面,可以从几乎任何地方访问查询。
勒莫夫用了8年时间,一家家地走访图书馆搜寻梦境档案。有时候这些档案已经几十年无人问津。有一家图书馆甚至将它们扔进了“垃圾堆”。通过找到的档案中,勒莫夫依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梦境世界,让人忍不住想要分析背后的含义。
比如一名患有伤寒的黎巴嫩女子梦到一个可口诱人的李子。她的父亲用几个土耳其金币从她手中换走了李子。然后未经她的许可将这些金币给了一位医生,作为给她看病的酬劳。女人告诉采访她的研究人员说,“当我从梦中醒来,发现金币不见了,开始大叫起来。”
还有一位居住在南太平洋上的岛民,梦到美军到达后,一位部落成员突然“发疯。”一位印第安女子梦到“飞进黑色云朵”,在里面遭到一位亲人的质询。
几乎所有人都有体会,有时候我们的梦似乎很“理性”,至少我们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但很多时候梦的细节让人困惑,有时候则全无逻辑可循。
“梦不讲逻辑,往往晦涩难懂,”勒莫夫说,“我不认为靠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记录梦境的app
然而有人正尝试通过新技术来揭示梦的意义。Dearm board(梦板)和Shadow(影子)等app专门用于帮助人们记录梦境。反过来,这些app制造商则希望从大量的梦数据中寻找相似模式和信号,从而帮助了解梦的意义,以及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然而,Shadow的创造者亨特·利·索伊克(Hunter Lee Soik)指出,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Shadow尚未对外公开发布,目前有约1万名beta用户。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数据,一些模式已经出现,但索伊克强调,由于用户数量有限,缺乏确凿证据,目前还不能盖棺定论。
“根据我们的小范围样本分析,每当满月时,人们梦中的暴力和性内容明显增加,自从app发布以来,每个满月都出现了相似情况。”他说,“这是我们根据很小的数据库分析得出的结论,目前还不敢说它一定正确。”
根据隐约可见的模式已经不难想象人们为什么会对此感兴趣,并希望继续探询下去。
索伊克的app会从用户对梦境的描述中搜寻关键词,试图寻找超越国界和语言障碍的共通模式。它甚至可以帮助解答一些相当具体的问题,比如“昨天晚上在日本有多少人梦到了怪物哥斯拉?”
“很多人会做噩梦,而噩梦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补充说,“另一方面,一些人的梦境非常清晰,他们可能梦到自己飞了起来或是做其他一些有趣的事情。”
“女性梦中通常有更多的角色,梦境也更加生动,在我们看来这非常有趣。”
寻找释梦密码
索伊克和他的团队搜集的信息自然引出一个问题:最终我们能否正确地解释梦的意思?
这正是Dream board顾问,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心理学家帕特里克·麦克纳马拉(Patrick McNamara)感兴趣的话题。
麦克纳马拉希望找到共同的模式,比如是否有什么图形或物体有着特定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释梦密码”。
“如果能够掌握足够多的释梦密码,或许可以一劳永逸地判断,我们的梦究竟有没有含义。”创造更多数据库,收集和梦相关的信息绝对有所帮助,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帮助研究人员取得突破。但麦克纳马拉同时强调,目前并没有任何人掌握释梦密码,甚至无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存在。所以任何人声称能够释梦都是无稽之谈。
“我并不是说梦没有意义,我的意思说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要如何解读,”他说,“目前所谓的释梦方法都没有科学支持。”
梦境分析的一大问题在于,科学家们目前只能依靠做梦者的描述———而这很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事实上,大多数人可能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最私密或最令人困扰的梦。
科学家正尝试用其他更客观的方式探知梦境。不久前,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款人工智能程序可以通过学习将特定的脑活动模式与具体图像联系起来。
据《科学》杂志解释,通过夜晚监控人脑活动,这一系统能够正确地“猜测”人们梦到了什么。
虽然,地球上数十亿人每天晚上都会做梦,作为神秘大脑的产物,梦依然是一种奇怪的神秘现象。也许因为梦境被视为窥探人类深藏的意识和欲望的窗口,读懂它们才如此地诱人,成为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至少在索伊克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分享关于自己的私密信息,对于梦的研究显然是一个好现象。
“我们希望和用户之间建立足够的信任,以此获得更多有用信息,”他说,“隐藏的信息将成为永远的秘密,相反,如果我们公开的数据越多,发现的模式也越多,最终可以帮助揭示梦的语言,或许还能帮助我们每个人了解更真实的自我。”
虽然伯特·卡普里一生的研究从未取得类似突破,但勒莫夫指出,很多的原始梦境数据库贡献者相信他们至少可以帮助未来的研究者明白其中的含义。“上世纪50年代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大多将它视为一种媒介,”她说,“一种素材,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就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模式。”
或许未来某一天这一愿望能够成为现实,但目前还只是一个美梦。
【原载】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60727-what-we-learnt-from-reading-peoples-dreams
【原文】Chris Baraniuk
【编译】宇
【来源】南方都市报,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