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日报 2016-08-12 11:00
“如果办了会员卡,消费会更优惠。”这是不少商家都推荐的预付费式消费。消费者向商家预先付费,购买消费卡,既能免去每次现金交易的麻烦,还能享受价格上的优惠,这种消费模式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然而,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了这类“消费卡”后却发现,商家原本承诺的优惠难以兑现,更出现商家突然“蒸发”的情况。
消费卡未用完店铺已关门
市民叶女士经常到市区三环路一家美发店护理头发,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她办理了一张消费卡,一次性充值200元,每次消费时比不办卡的要优惠10元。然而,一个多月前,当她再次想去该美发店剪头发时,却发现该店已经关门停业,但她却没有收到任何退回消费卡上余额的通知。
“还剩100多元,钱都打水漂了。”叶女士告诉记者。随后,记者来到该美发店了解情况,发现该店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家正在装修的店铺。记者向装修师傅了解美发店的相关情况,但师傅以不便透露为由拒绝回答。据附近商家透露,该美发店一个多月前就停业了,且店面已经转租给了新的商家。
记者调查发现,与叶女士一样,在该店开卡而未消费完的会员不在少数。市民莫先生告诉记者,他在该店开的消费卡还剩50元,尽管金额不大,但商家这种突然“蒸发”的行为让他十分气愤。也有市民表示,因为掌握不到商家的有关信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讨回余款。
遭遇消费纠纷索赔有难度
记者了解到,该美发店在彻底停业前的一个月,就更换了老板,新老板接手营业一个月后就关门停业。有知情人士称,新老板是因为经营不善,卷款走人,导致会员的“消费卡”变成了兑现无门的“死卡”。
事实上,不少市民都碰到过这类预付费式消费纠纷。一些商家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办卡,甚至不接待单次消费结账的顾客。市区一家美容店的老板娘坦言,商家是非常欢迎消费者选择预付费式消费的,收取了消费者预支的现金后,商家就可灵活运用这笔资金。但是,不排除有些不良商家会“钻空子”,一旦出现经营困难,商家卷铺走人便成了首选。
那消费者的权益该如何保证?市区某律师行的林良达律师表示,消费者在选择某一类服务项目后,与商家签订合同或口头约定,进行预付费行为,其实与商家的合同关系就已经成立,若因商家的原因导致无法给予服务,就是构成了违约行为,商家理应承担法律责任。消费者可带上相关证据,向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但这一般只对仍正常营业的商家起作用。”林良达说道。
预付费消费模式亟待规范
林良达指出,若商家已经“卷铺走路”,消费者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林良达坦言,在执法取证有一定难度。因为商家把预付款卷走的行为不一定构成犯罪,若商家只是因为对市场风险预判力不足,资不抵债而倒闭,不足以证明商家涉嫌犯罪。但若商家提款走人,骗取消费者信任,这种情况就可能涉嫌犯罪。“但是商家已经消失,要考证这个问题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林良达表示,就目前情况而言,需要更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来约束预付费式消费行为。
记者从市消委会了解到,现阶段对规范预付式消费的专项立法很少,商务部门制定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目前对预付式消费规定较为全面的部门规章,但《办法》的使用范围、备案、罚则、效力等规定存在一些不适应现实需求的地方,相关的法规缺乏强制力,事后监管等方面仍需加强。
有业内人士指出,预付费式消费的监管或者可借鉴互联网购物的支付方式,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卡方在发卡时不直接收取现金,消费者购买消费卡时支付的现金是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完后,由消费者确认,支付款项才可以转入发卡方的账户中。若发卡方停止经营,第三方支付平台则把余款退回消费者,从而避免消费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