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市民手机号码无故被替换,信用卡被盗刷4万元

南方+ 记者 金祖臻 黎亚娣  2016-08-12 08:40

“银行卡涉嫌案件”“手机中奖”……各类银行诈骗手段让人应接不暇,近日,广州增城市民李先生的遭遇更加蹊跷。没有接到诈骗电话、没有登录不明网址,信用卡里的钱就不翼而飞了,可谓躺着也中枪。

上个月,李先生发现手机被莫名停用,紧接着他的信用卡遭到连续盗刷,共计4万余元。李先生从手机运营商中国电信客服了解到,“躺枪”可能是因为手机被人冒名重开了SIM卡,并以此办理了李先生信用卡的虚拟卡进行消费。目前李先生已经就此事报警。

4万元多不翼而飞

7月23日晚,家住广州增城的李先生遇到了一个让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白天还能正常通话的手机突然打不出电话了,尝试拨号时没有任何提示音。

信号不好?还是欠费停机了?这是李先生首先想到的,然而经他验证并非上述情况。

随后,他用家人的手机拨打了运营商中国电信的客服电话,对方回应,他的手机卡于23日下午在体育西路营业厅办理过手机SIM更换业务,李先生手机里这张旧卡已经被作废了。“我从来没去办理过这个业务”客服的回应让李先生感到十分蹊跷与不解。

7月24日早晨5时29分,还在睡梦中的李先生被微信提示音吵醒,他接收到广发信用卡发送的两笔消费提醒,每笔100元。“瞬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报了警,并且停用了那张广发的信用卡。”李先生说。

当天早晨,李先生再次联系了电信体育西路营业厅的客服,客服人员告诉李先生,办理手机SIM卡更换业务的是一位男子,当时持有一张临时身份证,上面的名字、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与李先生的完全一致,只有照片不是李先生而是持证人的。此外,还有一男子作为“担保人”在现场陪同办理手续,“担保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与李先生仅有一字之差。

7月27日,李先生前往电信营业厅,重新补办了手机卡。新卡一插入手机,李先生就接受到一连串短信的“轰炸”,其内容更令他震惊。

短信来自中国银行,显示李先生的两张信用卡在23日下午共消费4万余元。“我那两张中行的信用卡,有将近一年没有用过了,真不知道怎么发生这样的事情。”李先生说。

电信:呼吁用保管好个人身份信息

看到惊人的信用卡账单,李先生立即联系中国银行客服,对方回应称,所有的消费是通过中国银行“缤纷生活APP”中的“虚拟卡”产生的,而且消费均发生在23日下午的两个小时之内,共30多笔。

“根据客服的回应,应该是我的手机SIM卡被冒名补办后,通过手机上接收到的验证码,登录银行的APP,并开通了虚拟卡,从而进行转账操作的。”李先生说。

8月11日下午,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就李先生的情况向本报回应,7月23日下午一名自称为李先生的用户来到营业厅,表示需要办理手机卡补卡业务;对方提供了临时身份证,营业员核实该临时身份证有效期未过期,证件上人员相貌与到厅补卡的这名用户为同一人,证件号码和系统上登记的一致,于是按规范为对方受理了补卡业务;之后,自称为实际机主的用户反映,其身份证原件未丢失,但发现手机卡被人冒名办理,对此,中国电信已与用户沟通,建议其报警处理,并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呼吁广大用户要切实保管好个人身份信息,避免泄露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补卡截码”事件频发 ? 互联网专家:短信验证码作支付信用背书不可靠

近年来,各地不乏与李先生相似的案例。今年1月17日,北京一市民就被不法份子使用临时身份证补换手机号之后,盗刷银行卡里的17万元。5月4日,一名叫张馨予的空姐,也因手机卡被人补办,损失15万元。

据了解,网上将此类案件称为“补卡截码”,不法分子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受害者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伪造相关证件,假冒他人身份向通信运营商补办手机SIM卡(补卡),然后通过手机动态验证码掌握支付密码,转走受害人银行卡内资金(截码)。

国内独立互联网分析师付亮称,当前各类支付工具依赖短信验证码作为信用背书是不可靠的。

“不只是冒名补办手机SIM卡,手机被偷、借用、被安装短信拦截程序等等情形,都可以让不法分子获取短信验证码,而用户的其他信息,例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基本都是公开的或极易获取的,一旦拿到短信验证码,不法分子就可能进行盗刷行为,所以用验证码作支付的信用背书十分不安全。现在一些支付工具已经开始采用增强安全性的措施,例如指纹认证等,这都很有必要。”付亮说。

 


编辑 姚佳敏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