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红了!近两月吸引超30家媒体报道

南方日报  2016-08-11 09:49

最近,海天又红了。

近两个月,这家地处佛山的调味品生产企业,迎来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30余家媒体的密集关注。根据南方舆情的后台数据,自8月3日至9日,以“海天”“酱油”为关键词,共有相关信息334篇,成为舆情波峰。

今年以来,美的因收购库卡等事件一度成为舆论焦点,引得众多媒体关注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近日,继美的之后,海天成为又一家广受关注的制造业转型标杆企业。

低调“打酱油”多年,海天缘何突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随着各地媒体纷纷报道,外界惊讶地发现,看似平淡无奇的酱油酿制,生产过程早已高度自动化……

这家拥有3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怎样在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中寻得平衡?这股“中国味”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日,笔者走访了海天高明生产基地,围绕上述疑问一一探秘。

走向智能化的300年“老字号”

驱车行驶在高明大道上,“海天”——一个熟悉的红底白字招牌豁然出现在众人视野里。

一直以来,海天酱油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厨房必备。就在不久前,《财富》杂志发布了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海天味业以28.68%的净资产收益率位居第11位。

走进海天的生产基地,园区内700多个体积硕大的玻璃发酵罐格外显眼。在阳光的照射下,罐里的黄豆、小麦、菌种进行着奇妙的化学反应。约6个月后,酱油的原油便发酵而成,它们将经管道被运入下一道生产工序。

“为了让酱油这个传统产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我们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对生产工序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造。”海天公司助理总裁、高级工程师陈军阳一边介绍一边带领众人来到灌装车间。只见一瓶瓶酱油快速有序地在灌装生产线上流转;一箱箱产品由机器人抬下叉车、放入货架……“这些场景每天都在海天的生产车间内上演。”

看似简单的生产流程,背后却充满玄机。以酱油的灌装为例:如果灌装环节处理不够精确,酱油便很容易滴下来,此时必须用大量的水来清洗,这对生产环境影响很大。此外,酱油灌装时容易产生泡沫,过多的泡沫会使得酱油容量不达标或是酱油满溢。

为避免这一系列问题,海天与一家德国公司共同研发出了全自动灌装生产线。“以往,一条生产线每小时灌装约24000瓶酱油,且需要30多名员工参与。现在,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灌装48000瓶酱油,只需5名员工参与。”陈军阳称,在全球范围内,目前该生产线的灌装速度都是首屈一指的。

此外,在产品运输、存储环节,海天也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陈军阳表示,以往,工厂主要依靠人工驾驶叉车进行拉货。如今,依靠智能机器人系统,从下达指令到装载完成只需120秒。此外,在立体仓库中,从进仓到出仓,不再依赖人力调度,由智能化数据平台统一协调,效率大幅提升。

“从2003年以来的10余年间,海天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进行生产制造设施的技术改造,实现了从一颗黄豆进厂到最后的酱油成品,整个生产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看不到一滴外露的酱油。”该公司副总裁黄文彪称,海天希望从专业化、规模化的角度,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依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路径来实现转型升级。

不仅仅靠“打酱油”

自清代始,酱园已在佛山悄然兴起,海天前身也由此诞生。如今,这家拥有3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产品销量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调味品行业首位。

近年来,伴随着整体经济进入转型期,调味品行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不容小觑。然而,海天却实现了逆势增长。海天味业发布的《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其在2015年营业收入为112.9亿元,净利润25.1亿元,同比2014年分别增长15.1%及20.1%,净利率达到创新高的22.2%。

作为主营中国传统调味品的企业,海天如何在相对恒定的市场规模中挖掘增量?在黄文彪看来,摸准消费者需求是破局关键。

黄文彪介绍称,一瓶小小的酱油要成功抓住消费者的味蕾,做好市场调研至关重要。“众所周知,中国有八大菜系,各个地区偏好的味道也各不相同。”黄文彪坦言,要让“众口难调”便为“众口能调”,背后少不了研发人员大量的走访和调研。

“一个新产品从概念到量产大约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期间,我们的调研团队会遍访全国各地的菜市场、大排档、酒店等,来摸清当地人的口味偏好及消费习惯。”黄文彪举例称,华东地区的口味稍稍偏甜,东北地区的口味稍重,华南地区的口味偏鲜。“我们会推出不同风格的产品,去满足不同地域消费者的需求。我想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提倡的,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生产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此外,产品多元化也成为海天寻求市场增量的一大途径。“除了酱油,我们也推出了拌饭酱、苹果醋等产品,着力让海天从厨房走进客厅。”黄文彪说。

根据海天味业发布的《2015年年度报告》,海天酱油在公司整体营收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72%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59%。而其非酱油类产品却增长明显。例如2015年蚝油增速达33%,酱类增速18%。

目前,海天正推出一款苹果醋爽饮料新品,进军饮料市场。据悉,该产品主打健康牌,以100%果汁核心发酵技术酿造的纯发酵果汁醋饮料。

统计显示,国内醋饮料行业容量约有250亿—3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黄文彪认为,醋饮料最根本的技术环节是发酵,而海天在发酵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把发酵醋的技术用于生产醋饮料,使消费者平常就可以使用,实现多元化的同时也使得我们产品的竞争力越强。”据透露,目前该款饮料正在有序铺货当中。

“中国味”的全球化

“目前我们的研发团队超过300人,每年公司投入3亿元进行产品研发。因此,我们的产品也从厨房走到了餐桌,例如拌饭酱、苹果醋等。”黄文彪介绍称,从2003年以来,海天的生产规模先后突破100万吨、200万吨,目前已接近300万吨,同时海天年营业收入也相继突破50亿元、100亿元大关。目前,海天已拥有8个系列、超200种规格的产品。

放眼全球,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各国饮食风格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中式传统调味品如何打入西方世界?

作为连续多年蝉联国内销售第一的调味品生产企业,海天一直非常重视拓展海外市场,借助中高端调味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近两年出口额保持30%左右增长,产品还出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提高,中国饮食文化也正慢慢渗入其他国家,海天从中切入,设计适应外国消费特点的产品,并通过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品质的提升来赢得市场。”黄文彪如是说。

回首过往,黄文彪感慨,海天走的正是一条从传统制造向现代食品加工业转型之路。“传统酿造行业的转型升级,不仅在于生产工艺的提升,更在于生产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早在2008年,海天就着手搭建企业ERP管理系统,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信息化、标准化的改造。黄文彪表示,此举一方面提升了产品发货能力,日发货量从3000多吨/天提高到8000多吨/天,2015年更超10000吨/天,“这对我们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通过ERP梳理业务流程,海天实现了对不同物料“量身定做”采购策略和库存策略,以此提升采购工作效率和仓储配送效率,降低库存水平,释放资金占用。“我们的产品周转周期从7天缩短到5天,之后又缩短为3天。”黄文彪称。

到2011年,因应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海天成功使原来各自独立的包装设备,通过通讯网络进行“对话”,构建了与企业ERP系统无缝对接的智能包装生产线管理系统。而在同一年,海天通过无线射频识别及条码识别技术应用,实现了立体仓库业务全过程管理自动化,有效提高供应链和物流的运作效率。“也就是说,我们每一间产品从下生产线到出仓,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而且产品的批次、货号、产量也会自动记录下来。只要订单一下,系统便会自动取出相应的货品。”陈军阳说。

王芃琹 何钰仪

编辑 万稳龙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