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柏林奥运会,这位梅州人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

南方+  2016-08-05 10:25

柏林奥运会开幕式,李惠堂担任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代表团出发前,去拜谒中山陵。

80年前奥运会

为凑旅费打比赛卖门票 图省钱坐二等舱漂泊近一月  

1936年7月23日早晨,一列火车缓缓停靠在柏林火车站,车上走下了七八十个精干的中国小伙和两个美貌的中国姑娘,其中十几个人间或还在用广东话聊天。这一群风尘仆仆的中国人正是前来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由于经费捉襟见肘,他们坐不起邮轮一等舱,只能坐逼仄的二等舱,在海上整整漂了28天,才到达意大利威尼斯港。在威尼斯短暂休整后,又坐上火车,一路翻山越岭,才抵达柏林。  

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出大规模的体育代表团出征奥运会,其中,以广东仔为主体、由亚洲球王李惠堂领衔的中国足球队更被寄予厚望。然而,由于旅途疲惫、体力不支,且原本基础薄弱,故而这帮广东仔未能力挽狂澜,冲进八强,中国队亦全军覆没,没能拿到一块奖牌。如今80年过去了,国人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早已让人刮目相看,即将开幕的里约奥运更让人充满期待。可就在这样的时刻,当我回首这一段奥运往事,就像看到一出精彩的大戏在徐徐展开序幕,其间多少笑和泪,让人回味无穷。  

无奈  

代表团缺钱难出国 广东仔受命筹路费  

众所周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法国著名教育家和国际体育活动家顾拜旦的倡议下发展起来的。1896年,雅典举行了第一次现代奥运会。不过,直到1924年的第八届巴黎奥运会,赛场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那是三个网球选手,都是赴美留学的好青年,他们在当年自费赴澳大利亚参加戴维斯杯网球赛,随后转道巴黎,参加奥运会,可惜在预赛中就被淘汰了。8年后,在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当时的中国短跑名将刘长春“单刀赴会”,奈何独木难支,同样被早早淘汰出局。  

一转眼就到了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开幕在即,这一次,中国下了不少功夫,准备派出一个一百多人的代表团,里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就有近70人,分别参加足球、篮球、田径、游泳、举重、自行车、拳击等几大项目的比赛。其中,最被国人寄予厚望的是足球队,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足球一度横扫东亚,而队长李惠堂更是大名鼎鼎的“亚洲球王”。不过,细看这支球队的组成,你会发现,这支由22个运动员组成的球队,几乎是广东仔的一统天下,除了寥寥几个队员来自上海外,其他人全是说白话的,说广东仔撑起当年中国足坛的大半壁江山,一点都不算夸张。  

吊诡的是,这支被国人寄望打入“八强”的球队,偏偏还承担了另外一个让人想不到的任务——挣钱,凑旅费。原来,当时整个代表团都快因为经费短缺而愁死了,曾于1922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代表团团长王正廷四处“化缘”,才凑到了十几万元港币,还有几万元的缺口,怎么也补不齐。眼见奥运之行岌岌可危,这支主要由广东仔组成的足球队临危受命,提前两个月出国,在东南亚一带打比赛、卖门票,能挣多少是多少,最好能让大家都如期出国。说实话,假如把你放在李惠堂的位置上,你也一定会哭笑不得。大赛当前,本来应该认真集训、劳逸结合,这一下真是反着来了。然而,所谓“一分钱憋倒英雄汉”,大家又有什么办法呢?于是,1936年5月初,这一群广东仔提前出国,第一站抵达越南,开始了艰苦的赛球挣钱之旅。  

辛劳  

图省钱坐二等舱 漂泊28天累煞人  

说起来,中国足球队踢起球来真是相当玩命,短短两个多月时间,他们在东南亚5个国家踢了整整27场比赛,而且几乎场场赢球,至少也是踢成平局,保持了不败的纪录。可这一场巡回比赛,赢球本身不是目的,“挣钱”才是目的,所以,这一群广东仔在场上玩命,场下还得省吃俭用,能省一分是一分;球员受了伤病也得不到休整,必须咬牙扛着上场。别说体育专家,就是你我这样的外行,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也会捏把汗,大赛当前,如此累死累活,不顾伤病,一旦上了奥运赛场,这帮广东仔还有戏唱吗? 

就这样,足球队在东南亚征战两个多月,挣到了十几万元港币,并将数万元寄回国内,整个代表团长出了一口气。1936年6月26日,中国代表团在上海招商局码头集结,登上一艘意大利邮轮,开往威尼斯,中国足球队则在印度孟买上船,与大家团聚。到达威尼斯后,他们再转乘火车,前往柏林,参加奥运会。为了节约旅费,大家不得不放弃一等舱,选择了条件有限的二等舱。想当年刘长春单刀赴会,为了好好休息起见,坐的还是头等舱呢,这次中国首次组团出征奥运,反而坐的是二等舱。就这样,大家在海上漂了28天,一路吃住不尽如人意,估计到达威尼斯港下船的时候,很多人都蔫了。随后,大家又转乘火车,几经颠簸,终于在7月23日抵达柏林,彼时离奥运会开幕只有十来天了。在接受当地报纸电台的采访时,团长王正廷表示,这次并不期待中国队会有多么出色的表现,主要还是为了学习与提高。这话固然有谦谦君子之风,却也未尝不是肺腑之言。毕竟,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大家在奥运赛场上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谁心里也没底。 

撑竿跳没带竿 临上场找人借  

1936年8月1日,柏林奥运会开幕,被誉为“亚洲球王”的广东人李惠堂担任旗手,走在方阵的最前面。所有的代表团成员头戴礼帽,身着蓝色上衣、白色裤子,脚踏黑鞋,还齐刷刷系着领带,显得十分精神,尤其是两名女选手,更如万绿丛中一点红一般,引人注目。据说,当时很多西方人还以为中国男人会留辫子,女人裹小脚,看到这么一群英气逼人、时尚摩登的年轻人,难怪看台上要爆发出欢呼声了。  

可惜,开赛后,中国选手一次次惨遭失败:8月2日到5日,田径选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撑竿跳选手卢保符闯进了复赛,奈何表现不佳,仍然未能进入决赛。令人讶异的是,代表团出发时,居然忘了为他带上竹竿,以至于他在赛场上还时不时向人鞠躬借用。估计当时代表团光想着怎么省旅费了,都没顾上考虑这些细节,可恰恰就是这些细节决定成败呀。  

田径赛场形势不利,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亚洲球王”领衔的中国足球队身上。可惜,这帮广东小伙运气不佳,偏偏抽签抽到了和英国队对决,要知道,英国是足球运动的起源地,实力绝对在中国队之上,而且英国球员此前也早就风闻李惠堂的大名,故而严阵以待,并不敢掉以轻心;再加上这帮小伙子先是为了挣钱打了整整两个月的巡回赛,之后又舟车劳顿,体能严重不足,面对这样的强敌,失败自然在意料之中。可就算这样,中国队仍苦苦撑过上半场,然而,最终,中国队以0:2输给了英国队。 

然而,就算失败了,这帮广东小伙的“奥运首秀”还是赢得了当地公众与媒体,乃至对手的尊敬。  

据李惠堂的回忆录,奥运会落幕不久,欧洲各国纷纷给中国足球队发来电函,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国家去打访问赛;这帮广东小伙趁机在赛后“周游列国”,提高球技。在他们访问英国的时候,不仅伦敦市长亲自出席欢迎宴,当地报纸也纷纷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报道,甚至还有不少俱乐部伸出橄榄枝,盛邀他们留下来踢球。  

不过,这些小伙子谢绝了所有的邀请,悉数回到祖国的球场上,训练厮杀,期待下一次实现“零的突破”。  

纵然要吃更多苦受更多累,可为了祖国的荣誉,一切都是值得的,当时的体育健儿是如此,现在的体育健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近代中国的奥运记忆》一书。)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编辑 马吉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