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2016-08-04 09:05
今天,有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巴铁”1号试验车2日在河北秦皇岛开始启动综合试验。
一时间,媒体给予好评,很多网友为之点赞。然而,事情的真相,或许并非你想象的那样简单……
8月3日,人民日报记者专门就此事致电河北秦皇岛市委和北戴河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对巴铁试运行一事不知情。
什么?这么大的事情,当地政府竟然不知情?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总工程师是这样回应的:目前巴铁车身腿部的一些盖板还没有装上,至少得一周之后才能试运行。
而公司企划部负责人万某表示,8月2日只是公司内部进行的一次调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试运行”。
哦,原来是这样!
“巴铁”是什么
“巴铁”被称为“空中巴士”,这个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2010年,此后6年间,这种新型交通工具偶尔在媒体露一次面,并未形成轰动效应。在今年5月的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空中奔跑的巴士”才惊艳世界。
设计者表示,巴铁的优势之一是减少拥堵。利用空中资源,可以避免现有传统公交车与小汽车争路的现状,如同一辆在公路上奔跑的宽体短型列车,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60公里,平均时速为每小时40公里。
优势之二是载客量大。按照每辆巴铁每小时平均载客800人次,运行17小时(5:30—22:30)计算,每辆巴铁载客人数约13600人次,载人数量是普通公交大巴的几十倍。
除此之外,根据公开的资料可知,“空中巴士”的造价宣称只有地铁的16%,费用低廉;采用电力驱动,通过太阳能或者从市政电网供电,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燃油860吨,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40吨,既节能,又属于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工具。
看上去很美?
虽然“巴铁”在今年5月的北京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鸣惊人,火遍全网,但是仍有许多专家和网友对“巴铁”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1、自身超限问题
“巴铁”官方资料显示,试验车高4.8米。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规定一般道路限界高度为4.5米,同时主干道上桥下限高4.2米的警告牌也很常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应用“巴铁”,遍布城市的天桥和立交桥面临大规模的改迁工作。许多路段架空线路、管道、灯杆、指路牌和摄像头的位置也需要增高。这违背了设计本身以低成本提高运力的初衷。
以北京城市交通为例,阜成门桥限高4米,而西直门桥限高为4.5米。南二环从左安门桥开始直至菜户营桥,桥下双向的限高均为4米。可见“巴铁”在目前城市内行驶可谓“寸步难行”。
2、下方限高问题
根据“巴铁”设计,下层镂空部分可以行驶高度2米以下的车辆。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对隧道限高的规定标准是:二级以上公路隧道净高在5米,二级以下是4.5米;按车辆类型分,小客车最低限高为3.5米。
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张建武教授称这样的高度,“可能会给开车的人造成一定心理压力。”这不是张建武一个人的担忧,比起承重、电力等问题,交通工程师顾啸涛心中最大的疑问也是,只有2.1米的高度,小汽车敢不敢从下面驶过?
早有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行车视距失效的概率,随着设计净高、隧道横净距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也就是说,为保障安全,在净空越小、车速越快的时候,车辆之间需要保持的安全车距就越大。
3、事故问题
根据“巴铁”设计,其电机位于车体两侧,采用类似有轨电车的供电方式,那么供电的触轨与承重的钢轨安装在一起,这和有轨电车设置在道路中间的供电触轨并不一样,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否经得起考验?
在交通并不畅通情况下,如果“巴铁”发生起火等事故,下方行驶车辆被困在这个半封闭空间内,极容易引起灾难性后果。
4、考验道路承重能力
“巴铁”设计载客1200人,以每个人加行李重75公斤计算,再加上钢制车体本身重量,巴铁载客运营时总的最大重量超过100吨,是目前许多道路无法承受的。根据深圳市道路建设设计标准,深圳市所有道路最大承重重量为50吨,“巴铁”满载重量远远超标。
5、下方车辆无法看到道路交通标志
“巴铁”下方的行驶车辆无法查看路侧和前方的道路交通标志,这是目前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在“巴铁”下方安装显示屏幕,这对本已捉襟见肘的下方空间是个巨大挑战,同时还需要让处于不同位置的车辆看到不同的道路标志信息,这个技术问题暂时还没有得到解答。
另一方面,在交叉路口,“巴铁”与小车的行驶方向不一致怎么办?小车在大车肚子底下是没有办法改变行驶方向的,甚至连变换车道都成为了一件相当危险的事。
总之,创新精神是可贵的,民族产业也需要支持和鼓励,但是在公共交通这个关系到广大市民出行安全的重要领域,我们还是要谨慎再谨慎。
“巴铁”是“空中巴士”还是“空中阁楼”,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