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萍
2016-08-03 12:34
林珊珊老师。 陈晓光 摄
干净利落的过耳短发,一身素雅的汉服,笑容温和慈祥,马来西亚华人林珊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从小在国外长大,但是祖籍蕉岭的林珊珊说起客家话却非常地道,“我父亲从小就教我客家话,小时候在家里我们都是用家乡话交流的。”
林珊珊去年千里迢迢回到蕉岭,与蕉岭的企业家张志生一起,免费办起了以《弟子规》《孝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书斋,在当地刮起了学习传统国学的风潮,也让大家对这个华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历、学分不代表一切,个人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它有可能成为我们一生宝贵的财富。我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竭尽所能教会他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因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说起来这里办学的目的,林珊珊深有感触地说。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涂永平 陈晓光
在父亲鼓励下走上教师路
“我的祖籍在蕉岭新铺,很久以前,奶奶背着爸爸,从这里走到松口,然后坐船到潮汕,再出发到了马来西亚……”虽然那个下南洋的年代林珊珊还没有出生,但是父辈的故事她却非常清楚,都是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述的。自己的根在何处,她暗暗记在了心里。
作为一直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林珊珊对家乡的印象都是从父辈的口中得知的,从小的家庭教育让她没有忘记祖宗的训言,加上从小就上华文学校,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造诣和理解甚至比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要透彻。
“我爸爸在马来西亚是一名清廉的公务员,他常常跟我说这句话:‘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希望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林珊珊看来,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跟以前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多读书,但是目的不同了,以前的人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现在的人则是希望孩子找个好工作,多赚一些钱。”
在马来西亚做老师的工资比较低,即便如此,林珊珊的父亲还是鼓励她成为一名教师,“社会上的士农工商阶层,都需要教师来培育,如果能教出好的人才,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对社会有意义。”在她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差点失学,“当时全校只有两个助学名额,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我通过努力争取到了女生唯一的那个名额,为此我一直心怀感激,想要感恩,报答这个社会。”
在父亲的鼓励下,林珊珊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学习国学,“我也是在公益单位开始接触国学的,发现了国学的魅力,学习它能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和谐美好,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从1990年开始,她就利用自己所学,在马来西亚与当地青少年义务“分享”中华传统文化,2010年,她离开马来西亚,到菲律宾进行了5年的义教,“在国外的华人有一些对中国文化是很陌生的,我认为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把它丢了,所以我愿意倾我所有,不求回报地去教他们。”
林珊珊的孩子已经出来工作了,女儿常常跟林珊珊说,累了就回家休息,家永远向她张开怀抱,但是一心想办学的林珊珊却还没有想休息的想法,“虽然有时候路途太远身体会感到疲惫,但是我的心不累,我想要竭尽自己所能把这件事做好”。
回乡办书斋免费讲国学
回到家乡办国学,源于一次偶然。“那时候我在微信上看到了国内举办一个传统文化的讲座,我很有兴趣,便回来参加了,然后萌生了把《弟子规》带回家乡的想法。”在讲座上,林珊珊结识了深圳市创展担保有限公司的董事张志生,两个人一拍即合。
万事开头难。场地、经费、人员都是办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张志生拿了他在蕉岭的一间店面作为书斋的场地,经过简单的装修,去年年底,“四季耕读书斋”开始筹办招生,“当时只有两个人,就是林老师和我,因为我常在外地,那时候搞卫生什么的都是林老师自己完成的,林老师本来可以在家享清福,可是却为了办学,飞了几千里,来到了这里,真的很感动。”张志生说,因为一开始还没有招义工,很多事都是林老师亲力亲为。
虽然书斋没有宣传,但是开业时吸引了很多人来报名,“本来我们计划是招20位学生的,到了后面我们招了180位学生。”林珊珊表示,首期开设的孝悌、忠信、礼义、仁爱、和平五个班招生情况火爆,最小的学生只有3岁,最大的有13岁,而且有许多家长也前来旁听。每个周末都有30多位家长固定参加书斋的活动。
“四季耕读书斋”是免费的,有不少家长担心以后会收费,林珊珊笑着说,“我承诺,这个书斋永远不收费,我做这件事就是做公益,目的很单纯。”有一次,在书斋办学生展示活动的时候需要一笔经费,虽然只需一两千元,有不少家长知道后主动提出赞助,“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会有人伸出援手,这就是善缘,我们都心存感激。”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目前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师资,让更多的人来发扬中华文化。”在为学生授课的同时,林老师还认真培养有志于国学教育的义务老师和义工。如今义务老师和义工有10多人。
说起为何取名“四季耕读书斋”,林姗姗说,“四季代表一年365天深入熏修不间断,耕代表力行,读代表学文,书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经典,斋代表身口意清净。”
“书斋在星期五晚上开办家长班,星期六和星期日开办儿童班、少年班及师资研习班等,每个班轮流上课,每节课1.5个小时。”由于参加人多,而且星期一至星期五,大部分孩子都要到学校上课,林老师和义工老师只有利用假日来教学。
“淘气包”进了书斋变乖巧孝子
“弟子规、首孝悌、圣人训、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还未走进书斋,就听见朗朗书声。18名小孩在位置上端坐着,后面旁听的30多名学生或家长也端坐着,手里拿着《弟子规》,一字一句地认真读着。读完后,林老师用赵孝兄弟争死感动强盗的典故,为在场的学生和家长讲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含义。整节课,学生和家长都认真聆听,没有一个人离开。
有一次,有位学生在奶奶送她到书斋后有事便匆匆离开了,那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小声地啜泣了起来,老师问她原因,她哭着说是因为奶奶走得太急了,没有跟奶奶说一声“谢谢奶奶送我来上学”,“我希望孩子们都懂得感恩,对于父母、老师、朋友对自己的付出都要怀着一颗感激的心去对待。”
在书斋的门口,贴着一张《感恩词》,上面写着“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民辛苦劳作,感谢大众信任支持,鞠躬,表示真心感谢”,林珊珊要求学生们常念这些感恩词,并通过课堂教授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里种下感恩的种子。
有不少学生在去书斋之前都是父母头疼的“淘气包”,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都懂得了孝顺父母。林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在书斋里读了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后,回到家说要给母亲暖被窝,还特意滑到枕头底下,说没有妈妈高,要滑下去才能暖到妈妈的脚。看到儿子的变化,林女士心里感到很欣慰。如今,她每天都到书斋里帮忙,自觉当起了义工老师。她说,《弟子规》看似是小朋友学习的文章,但身体力行乃心性之学,在潜移默化中会令人实现从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传播爱的“花粉”。
林姗姗说,通过学习《弟子规》《孝经》等传统国学,让不懂得孝顺的人懂得孝顺,孝顺的更加孝顺。她还说,这里的人文环境很好,学生和家长都很好学,书斋会一直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