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周知道 2016-08-03 12:07
时下“中嫩阶层”一词在中国都市女性中越来越流行。这个词是西方社会学家研究西方大龄单身女性生活状态的观察所得特指30岁以上的都市职业女性,享受恋爱却不愿或不着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知道”告诉你,为何取笑“剩女”的你很无知。
近日,老干部霍建华和紫薇格格林心如大婚,舆论一片祝福的声音。在这之前,不少人还替林心如担心,觉得她年纪大了,是“大龄剩女”了。当时林心如一本正经地回应:“我们不是被剩下,而是自愿剩下的。每个阶段我都过的很好啊!可以靠自己,不用别人养,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林心如是对的,她等到最后等来的是最好的;她的故事,也是对“剩女”群体的一次正名。
“剩女”的被污名化
“剩女”是一个很中国的词汇,当这个词汇被发明时,它就被寄寓了贬义色彩。
什么是剩?字典的注释是:余留下来的,在消耗和使用后作为剩余留下。我们日常使用的关于剩的成语,比如剩菜残羹、剩山残水,也都是偏向贬义,指涉残破的、狼藉的。“剩女”,便与剩菜残羹并列,指涉那些到了所谓的适婚年龄却剩下来的女性,她们是婚姻市场中无人挑选的、没人要的、被废弃的。
那“剩女”们的形象又是怎么样的?《中国剩女调查》一书指出,自2004年媒体第一次出现关于“剩女”的报道后,舆论关于“剩女”形象的建构是这样一群人:嫁不出去;没有男人晚上很寂寞;年纪大了,生不出健康的孩子;有心理障碍,各种疾病都找上她们;最后将孤独终老……
而在这一两年,出现了不少以“剩女”为题材的电影,像《剩者为王》《杜拉拉追婚记》,女主人公都是女强人、公司高管、长得漂亮,但她们却有一个共同点:恨嫁,因为还没嫁出去,就愁眉苦脸、抑郁寡欢、心灵受创、与父母关系不和谐。想想看,连这些立场上看似宣扬女权的电影,都对“剩女”进行如此刻板的刻画,普通人对“剩女”的印象会好到哪里去?
“剩女”已经被严重污名化了。
是谁在污名化“剩女”?
为何“剩女”会被附会上如此不堪的形象?
首先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剩”,指到了适婚年龄却未婚,在舆论的通常规定里,女性的适婚年龄指28岁以下,但有意思的是,男性的适婚年龄却放宽到35岁以下。电影《杜拉拉追婚记》里说,“你这个年纪,穿得好是风韵犹存,穿不好就是保洁阿姨。”女性的美丽常被形容成花,好像过了适婚年龄,就像花过了花期,等待她的就只是枯萎。
但男性却相反,“男人三十一朵花、女人三十豆腐渣”,青壮年的他们却被刻画成处于最好的年龄段,成熟、风趣、有魅力。这样的规定与塑造,延续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权思维,女性的社会作用被无视,她们的价值被认定为只存在于家庭内部、只存在于年轻的外表。
其次,这也与儒家传统婚恋观有关。老一辈人信奉的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被看做每个人必须要完成的人生功课。“剩下来”不仅会被视为不孝,也会被家族视为不光彩的事。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老一辈的思想观念却没有相应地更新。
再则,这是资本炒作的结果。“剩女”概念并非自古有之,伴随着这10多年来“剩女”炒作的愈演愈烈,是中国婚恋经济的飞速崛起。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各种婚恋交友网站,百合网啊、世纪佳缘啊,以及各种相亲节目,最著名的就是《缘来非诚勿扰》。
你一个相亲网站要挣钱,就得让更多人注册,要让更多人注册,你就得营造“剩女”愁嫁、“剩女”可耻、全面逼婚的舆论环境。比如2014年春节期间百合网发布的广告片《因为爱不等待》就是如此,并且遭遇到了网民的全面声讨。
“剩女”的真面目
撇开舆论对“剩女”的污名化和夸张渲染,什么才是更接近“剩女”的真正面孔?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剩女”其实是个建构失实的伪命题。许多社会学家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女性在各年龄组及受教育程度下都基本处于短缺状态。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指出,到2020年,预计20岁—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因此,现在真正严峻的社会问题是3000万多出来的男性将找不到女伴,而不是女性嫁不出去。可以说,“剩男”更多是条件所限的被动结果,而“剩女”则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也就是说,你娶不到老婆,很可能真的是没有人要嫁给你,但人家还没嫁人,可能只是人家还不想嫁人。
其次,未婚或不婚的女性更多是一群与偏见里的“剩女”截然相反的人。《新周刊》曾做过一个关于“剩女”的专题,其开篇引用作家庄雅婷的一个说法“‘剩女’是个反动词汇”,并写道,“在‘剩女’这个反动词汇背后,其实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群拥有自我意识、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优秀女性。她们有事业和故事,有追求和要求,有技能和情趣,有圈子和朋友,只是没有结婚。”
是的,时下“中嫩阶层”一词在中国都市女性中越来越流行。这个词是西方社会学家研究西方大龄单身女性生活状态的观察所得,它的英文解释Teenage Women In Their Thirties,简称Twit,又称“3字头少女”,特指30岁以上的都市女性,她们心智成熟、经济独立、事业有成,却仍然过着少女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恋爱却不愿或不着急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中嫩阶层”的出现背后是女权意识的觉醒、女性的独立自主、女性积极参与工作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这些都是中国的大势所趋。偏见者眼中所谓的“剩女”是人老珠黄、没人要、不幸福、失败,可实际上,她们只是更自由、更独立、更成熟,她们也并非排斥婚姻,她们只是不将就。
因此,嘲笑“剩女”,其实只是因为你无知又胸怀偏见。这让人联想到最近舆论对当选美国密歇根州小姐的华裔女孩全安琪的嘲讽。因为媒体抓拍了她一些获奖瞬间的表情,被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嘲讽她的“丑”——高颧骨、大嘴巴、小麦肤色、高大健壮的身材、不拘小节的露齿大笑......
在网友看来,选美,当然是选外表美,而非才艺、谈吐、内在、价值观的美;女性的意义就是负责貌美如花,负责相夫教子,而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没什么关系。所以,他们看不到全安琪的性格魅力,看不到她的古典钢琴造诣,看不到她是创意研究学院的学霸,看不到她致力于投入公益事业当中。
你看不到她的美,注定也拥有不了这种美,就像你以为“剩女”嫁不出去,其实人家只是瞧不上你。
【实习编辑】李芊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