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必读|为什么签了那么多名字,还是打了个白条

南方+  2016-08-02 08:14

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打白条。这种精致的形式主义,要坚决抵制。如果群众在满满的期望中,看不到责任书的半点效果,久而久之,剩下的唯有失望和一纸空文。

文|殷立飞

还记得高中时候,班上有位同学,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名字却写得很靓。本以为是由于名字写得多,所以写得好。然而,并不是这样,他给出的答案是“以后如果当领导,要写好自己的名字和‘同意’两个字”。一下子,他的形象似乎变得好高大。

也许正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工作后,这位同学虽没有当上领导干部,但名字也还是派上了用场。他说整天都在签一些“责任书”,但是无奈地说了一句话:“签了也白签”。我能理解同学的感受,因为当他签下这个名字时,毫无当年想象中那种笔下千钧的成就感。因为这份近乎形式主义的责任书,不过是一张白条,无责也无权,难以动情。

行军打仗,也签责任书,那时叫“军令状”。签下军令状,就等于是在拿项上人头来履责,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丢街亭的马谡就是一个典型。但是,也有人签了军令状,最终还是成打白条,那人就是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关羽。一个时代,两种差别。再加上近日报道的那些白条环保责任书,的确令人不得不思索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必要签责任书?

首先要看这份责任书能发挥什么效果。谁都不想当夺命的阎王,诸葛亮也一样。关羽会放走曹操,已在孔明的意料之中,让关羽写下军令状,不过是为了给关羽一个顺水人情。马谡的实战能力,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质疑过,让他写下军令状,也是为了敦促他小心谨慎。如果知道马谡会丢街亭,写十张军令状,也不会让马谡前往。毕竟,责任书也不是催命符,只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反过来,现在的这些责任书呢?名目泛滥和内容空空,不过是“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的责任转移,最后被束之高阁后,对工作并没什么进步意义。这样的白条,不签也罢。

其次要看这份责任书是否有效力。东汉末年,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纸军令状有没有效力,执法的那个人说了算。但是,在法治社会,那就不一定了。责任书,就如同契约,其效力的先决条件是和法律不冲突。如果甲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乙签订了责任书,甘愿替甲受罚,这纸文书也如同废纸,法律还是会制裁甲。反过来,如果法律本有责任划分,法定责任不作为,那么这纸责任书,也还是多此一举,该定为玩忽职守还是渎职,最终还是由法律说了算,不以责任书为转移。所以,一纸责任书到底有多重?在人治社会,说它有多重,它就有多重。法治社会,说它有多重,它也有多重。不一样的是,前者是人说了算,后者是法说了算。

最后,还要看这份责任书是否能落实。一般情况下,军令状起到的是以儆效尤、杀一儆百的作用。如果人人都立,那也稀释掉了军令状的效果,自然也就无法落实。像现在这种责任书,层层签,事事签,时时签,这么多责任书,别说落实起来阻力大,就是真落实,估计谁来落实,也都成问题。

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打白条。这种精致的形式主义,要坚决抵制。如果群众在满满的期望中,看不到责任书的半点效果,久而久之,剩下的唯有失望和一纸空文。这事的技术含量也不高,当它司空见惯的时候,也许,连那点微乎其微的“眼球”价值,也会随之被摊薄。毕竟,我们的群众是朴素的,他们不看广告看疗效。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系南方杂志评论员

【原标题】签了那么多名字,还是打了个白条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方向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