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中国百强县广东仅一席?区强还是县强,为何这么纠结?

南方+  2016-08-01 20:51

最近有这么一份榜单让广东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工信部下属机构赛迪顾问发布了“2016年县域经济100强”榜单,江苏省昆山市名列第一。而广东只有四会市入选,排名第69位。

我大广东明明去年GDP总量全国第一啊,今年上半年GDP更是超过3万亿元。结果只有一个县入选全国“百强县”?

其实这和评选范畴有关。“百强县”的评选对象是县和县级市,近年来由于区划调整,广东省实力较强的县市大多改为市辖区。过去南海、顺德等都通过撤县设区,成为了市辖区,所以并不在候选名单里。

若以区为评选对象,广东占几席?这里有另一份榜单可做参考。

根据《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5)》绿皮书,2015年度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中,广东占了16席,其中顺德和南海分列一、二名。此外,在综合实力百强镇的评选中,佛山更是有11个镇上榜,其中,狮山镇排名第三、大沥镇排名第五。

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中,区和县是一级。如果把区县放在一起,广东的实力并不弱。

“百强县”,对于地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光环

200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最发达的前10位依次是:广东顺德、广东南海、江苏张家港、江苏江阴、江苏昆山、江苏常熟、浙江萧山、江苏太仓、上海南汇、浙江绍兴。顺德南海分列县域综合实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其中,南海摘取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零售商品两个第一,顺德地方财政收入名列全国县(市)第一名。

撤县该区之后,顺德和南海自然退出了这个榜单的评选。虽然只是一张榜单的变化,但这个“心结”似乎在顺德人心里存在了许多年。有料哥平时没事喜欢到各地论坛逛逛,前不久,在顺德的一个坛子里,有料哥还看到了一篇写顺德撤县改区之后“失落了”的帖子。

200212月,经国务院批准,佛山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分别撤市改区,与禅城区一道构筑成3813平方公里的大佛山。

县改区之后有什么变化?县改区到底好不好?从县变区,不是降级了吗?原来的大蛋糕不得分给别人了吗?有料哥认为可以从顺德和南海的故事说起。

县改区,最受影响的是其自主权。县政府尤其是县级市政府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如规划权、建设权、财政权和人事权等。县改区后,管理权规划权等原有的行政权力都要上交,还会影响财政上交比例。

另一方面,撤县设区后,一些本来自身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县(市)自身的发展动力也有一点变化。像顺德南海,原本以县作为经济单位,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时已打造了南顺品牌,变为区级行政单位后,等于削弱了这种品牌效应。

不过,在县改区9年后,2011年初,广东省确定顺德区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

省直管县试点恰恰能补足县改区后自主权和财政权的衰弱。省直接管理,不再经过市级环节,减少了行政层级,提高了管理效率,也避免出现市管县成为市刮县市吃县市压县的情况。给予了顺德更多的行政自主权。

财政方面,省直管县可以缩短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链条,资金“直达”顺德,提高财政资金的分配和利用效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对于老百姓来说,县改区还是由很多福利的。县改区后,原来县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置也将更加融入市的总体规划,老百姓可以享受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卫生、交通、文化休闲、教育等实惠,市民生活质量会得到较大提升。

对于企业来说,面对的是更大的市场,有利于扩大生产和流通规模,从而增加利润。

从城市发展方面来看,撤县设区有利于产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南海顺德本地企业优势互补,壮大联合,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中德工业服务区。(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

不论是“县”还是“区”,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今的“百强县”榜单上,昆山已然是“状元”。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上海与苏州之间。2014年,昆山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3001亿元,成为全国首个GDP超过3000亿元的县级市。 2015年,昆山GDP总量达3080亿元,同比增长7.5%

排第二位的江阴,2015GDP总量2880.9亿元,同比增长7.4%

昔日的百强县“状元”、“榜眼”顺德南海,与如今的相比如何?

GDP数据上来看,南海顺德确实被赶超了。

顺德与昆山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均为农业县。改革开放后,两地依靠加工贸易起步,并在随后的30年中创造了中国县域的经济奇迹。虽然起点相同,但由于所依赖的资本不同,两地在后来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顺德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内源型经济为主。昆山之路则以外向型经济为特点,依靠外来资本投资拉动。

走到今天,广东和江苏的县域经济标兵,差距在哪?

《南方日报》曾刊发一个系列报道《大镇调查》,横跨江浙粤三省记者走访了近十个城市,对20个大镇展开对比调研,为广东区县经济找到了一些新思路。

要产业也要城市

昆山政府是一个强势的政府,早在2002年就把全市土地统筹规划,统筹开发。

产业园区化,并合理规划功能分区,这正是昆山处理产城关系的经验。该播花生就播花生,该种水稻则种水稻,对城市各功能区进行有规划的种植,对许多地方所强调的规划先行理念,昆山早在七八年前就意识到并予以实践。

在昆山高新区,通过园镇合一,将大部分社会管理事务下沉至社区。这里的学校、医院资源在全市都是相对优质的,居民可享受到15分钟健康服务圈。

规划是铁的法则

1994年设立的苏州工业园,是一座花园般的工业园,产业、城市、人在这里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这都得益于对规划的重视。

苏州工业园在重视规划上,分两个层次,一是规划本身的高层次,从一开始就把园区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并且处处预埋城市化的种子。

苏州工业园区

第二个层次,也就是园区对规划的重视,规划如同铁的法则,无论园区内换了多少人,都能把规划执行到位,那一幅19年前的手绘图与19年后一模一样的实景图就是最好的说明。

掌控供应链

义乌稠城是“贸易之城”。在以电商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供应链变革的背景下急需转型。

传统销售领域的最大问题在于流通环节过多。从厂家到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再到零售商,且种种费用都计算在商品身上,由消费者最终来买单。

今年5月,义乌稠城义乌购的首个“B2R”平台上线,通过大型仓储+互联网的模式,跨越中间多重批发环节,将商品直接供应零售商。

引进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发展高端的产业,最关键是人才。苏州工业园的做法是吸引领军人才,他们背后往往带着一支研发团队。针对这些领军人才所创立的企业,除了优惠政策,还为他们打造好产业载体,为他们提供企业从初创到成长过程中各种服务。

在引进高技能人才上,苏州工业园每年都设置了双百计划,每年培育200名高技能人才,并会根据技能人才等级证书难度的提升,来给予薪酬补贴,这样可以鼓励人才不断的自我提升。

此外,园区内致力于构筑人才高地,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批世界名校资源,23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在校学生规模超7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近2万人。

同城效应

通过承接上海辐射,昆山花桥在短短数年间迅速从工业化走向城市化,成为昆山市城市化程度最高、速度最快的区域,堪称沪昆同城效应的一个经典

昆山花桥 

从工业到现代服务业再到生活融合,花桥与上海的同城化实践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一是交通的改善,二是上海的发展,三是比较优势。

首先,如果没有交通的改善,花桥可能很难摆脱给临近的安亭做配套的命运,无法承接上海市中心的商务辐射,也没法吸引上海人来购房。其次,作为一个卫星城,上海的转型升级也带动着花桥的转型,从工业到服务业恰好也是上海过去20年中发生的大转型。第三,在与上海同城化实践中,花桥最大的优势始终是成本优势。这种优势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地价和房价,目前花桥的房价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却能同时享受大城市的便利,这是上海人到花桥买房的一个重要因素。


设县或设区,其实是各有利弊的,为政者和企业家没必要太过纠结。不管是县还是区,打铁还是靠自身硬。区县是中国最小的经济单位,区县级经济的活力,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全局,关系着新型城镇化蓝图能否成为现实。区县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转型升级步子迈得够不够大、够不够主动。

有料哥在这儿吼一声:希望广东的区和县都能向标兵学习,步子迈地更大,走得越来越好!

【策划】曾小薿

【撰文】点小羊

【校对】郭晓波

编辑 丁晓然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