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民古籍《更路簿》证明:南海诸岛自古有中国名

南方+ 记者 唐孜孜  2016-07-20 08:25

“爷爷在南海捕鱼,在新加坡卖鱼并换回煤油之类的东西,这在以前是很平常的事。老一辈人怎么靠一本《更路簿》、一只小帆船、一个指南针就走遍中国南海?现在的人都觉得很神奇,但是潭门人世世代代做到了。”

流传于海南潭门一带的古籍《更路簿》,记录了中国人早期在南海的耕海牧渔活动。据《参考消息》报道,美媒认为此书证明南海诸岛早有中国名。《更路簿》到底是何书?为何能证明南海诸岛早有中国名?南都记者独家对话《更路簿》的传承人之一王振忠,听他讲述《更路簿》的故事。

1984年出生于海南潭门的王振忠曾在北京某音乐学校学习,2008年毕业后他回到了潭门创业,出售与镇子上的海洋文化有关的手工艺品。表面上看他的经历并无特别,但家里世代相传的《更路簿》却让他因此颇受关注。此外,他还开了一个用于展览私人航海用品的私人博物馆,家传《更路簿》的复印本是其重要展品之一。

 王振忠家传《更路簿》的复印本是其私人博物馆重要展品之一。 资料图片

南海诸岛早有中国名

何为《更路簿》?据了解,《更路簿》又称《南海更路经》,是我国南海渔民自明代以来就使用的航海手册。它详细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和航行针位、更数和岛礁特征,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

根据海南出版社的整理,《更路簿》目前发现的版本有苏德柳抄本《更路簿》、陈永芹抄本《西、南沙更路簿》、王国昌抄本《更路簿》、李根深执《东海、北海更路簿》、郑庆能藏本《广东下琼州更路志录》、王诗桃抄本《更路簿》等20余个版本。王振忠所持即为爷爷王诗桃抄本《更路簿》。

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自1989年开始关注和研究《更路簿》。他认为,现存的《更路簿》已经能够充分反映:当时南海渔民的足迹遍布海南岛沿岸、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等海域,几乎覆盖了整个南海。他还认为,从这些线路看,西沙、南沙海域早在明代就已经成为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

 海南出版社的《南海更路簿》汇集多个版本《更路簿》。受访者供图

近日由海南出版社整理出版的《南海更路簿》汇集多个版本《更路簿》,并进行整合、解读。南都记者阅读发现,《更路簿》中对于南海古航线的记录非常详实,如:

自三峙驶干豆,乙辛兼二线卯酉,三更半收。

今注:在西沙,从三峙(南岛:北纬16°57′,东经112°20′;DaDu)开往干豆(北礁:北纬17°05′,东经111°30′;Gandao),航行针向用缝针(乙辛加二线卯酉),航程三更半到达。

“用生命换来的航海日志”

“一艘小帆船、一枚指南针、一本《更路簿》,我们的祖先就耕耘了南海。”根据王振忠的说法,海南潭门一带的渔民很早就持有《更路簿》,早年几乎是人手一本。《更路簿》父传子,子传孙,传到每一代人手上都会随着出海捕鱼作业的实践而进行更新。据《南海更路簿》整理,明代初年以后形成的更路图文记录,王诗桃抄本多达279条。

王振忠称,《更路簿》是“用生命换来的航海日志”,出海——捕鱼——遇难——再出海,是他的祖辈们共同的人生轨迹。

王振忠的爷爷12岁的时候经历了海难,爷爷的爷爷遇难了。爷爷被打到一个岛礁上,一年后才回到潭门。村里人都以为他们都死了,还为他修了坟,却没想到他能回来。爷爷16岁的时候再一次遇到风浪,爷爷的爸爸因此遇难,爷爷又幸存下来。

王振忠告诉南都记者,去年11月在琼海市的支持下,他和父亲带领几十个《更路簿》学员,沿着《更路簿》记录的航线重走了海上丝绸之路去了一趟西沙。他们希望通过实践给学员讲解《更路簿》的使用方法,能让更多人记住这本书。


名词解释:《更路簿》

《更路簿》是我国古代沿海渔民航海时用来记录时间和里程的书。“更”原本是古代汉语中的时间单位,比如“三更灯火五更鸡”,“默坐数更鼓”等。航海时一更一般可以行走60华里,所以一般以六十里海路为一更。

现存《更路簿》最早手抄本产生于明代,详细地记录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中岛礁名称、详细位置、航行针位(航向)和更数距离。如琼海渔民苏德柳、卢烘兰等的手抄本《更路簿》,具体标明了航行到西沙、南沙、中沙各岛屿的主要航线和岛礁特征,这是我国人民开发西南中沙群岛的最直接的历史见证。

《更路簿》中还记录了我国南海诸岛各海域主要的物产,描述生动翔实,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


访谈

“我们的祖先已经世世代代耕耘南海了”

南都:听说你家有本《更路簿》,这本《更路簿》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有多少年了?

王振忠:祖上世世代代传下来,记不清多少代了。比如我爷爷传承于我曾爷爷,但是我爷爷也有他这辈子的航海记录,比如开辟一个新路线就会加上去。我爸爸也是,每一代的传承都是一个更新。

记录可以追溯到宋、明

南都:你家的那本是手抄本吗?书页完整吗?现在如何保存?

王振忠:所有的《更路簿》都是手写的。保存还是比较原始,因为也没这个技术、条件,但是保存得都挺完整的。我家那本能有代表性是因为概括的比较全面,航线比较多,包括洋流、气候等特点,甚至记载了在海上运行吃海里东西中毒怎么解毒,以及一些发明的记录。保护的话,我觉得让更多人掌握这个本事才是真正的保护。

南都:据说《更路簿》记录了海南人很早以前的南海作业,具体是怎么记录的?从哪个年代开始?

王振忠:记录可以追溯到宋、明。明朝记载的《更路簿》已经是很完整的一套书籍。个人认为,这种功能性的书籍要想形成到很系统性至少需要几百年的沉淀。最早的雏形是一个勇者驾船去更远的地方,可能刚开始去得并不远,但是他去了外面回来肯定会与大家分享,这就是《更路簿》的雏形。开始时口口相传,后来慢慢成为文字,最后成为文字很精炼的系统的语言。

南都:《更路簿》只在潭门一带流传吗?

王振忠:潭门是《更路簿》的发祥地。别的地方比如文昌,也会来学习《更路簿》,但是以潭门为主。

是证明中国主权的有力证据

南都:流传下来的《更路簿》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吗?

王振忠:横向的共同点是有每一代船长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新知;纵向是一代一代家族传承的东西。每一本《更路簿》都有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身边人都知道《更路簿》是记录南海航海文化重要的航海日志。不仅存在文化研究价值意义,更是证明南海是我们中国主权的有力证据。

在千百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世世代代耕耘南海了,菲律宾、越南还只是部落和村庄,这是很有力的证据。

南都:为什么觉得这本书是证实中国人最先开发南海的有力证据?

王振忠:爷爷他们早先去(南海),一个岛礁都没有人住,都是我们渔民首先发现并耕耘那边,菲律宾是后来才慢慢开始驻兵。

平常的故事谱写伟大的历史

南都:《更路簿》对于潭门渔民的意义是什么?

王振忠:爷爷在南海捕鱼、在新加坡卖鱼并换回煤油之类的东西,以前看来可能很平常很平淡,出海———捕鱼———遇难———再出海。但是现在来看,觉得很神奇很不可思议,怎么靠一本书、一只小帆船、一个指南针就走遍中国南海?但是潭门人做到了,而且是世世代代都这么做了。

还有很多很多故事,虽然是血淋淋的生命记忆,但是千千万万家庭中很平常的故事。用很平常的故事谱写着很伟大的历史。

南都:目前还有渔民用《更路簿》来导航吗?

王振忠:现在基本不用了,都是用先进的卫星导航设备。(《更路簿》)在渔民心中是一个很神圣、神秘、受人尊敬的东西,因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但是由于科技、时代的进步,年轻的船长都更依赖于卫星导航设备。四五十岁的人,包括我,还是愿意去学习、了解。

南都:你的长辈们目前对《更路簿》的态度是什么?

王振忠:我父亲经常说一句话:“老祖宗传下的东西不能丢。”假如你太过于依赖现代科技,假如卫星导航之类设备坏了,你要怎么回来?所以父亲和我经常会做一些讲座、培训班,带领学员保护《更路簿》文化。

【实习生】卜羽勤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