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2016-07-19 17:26
7月12日,所谓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炉。为了最后这张无效裁决,菲律宾处心积虑,从提起申请、组建仲裁庭、外包书记服务、直到出台所谓最终裁决都是狠下血本。南海仲裁案,菲律宾到底花了多少钱?
为一纸无效判决 菲律宾掷3000万美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部分规定了包括国际法院在内的4种解决争议的机制。但在南海仲裁案中,仲裁提请方偏偏选择了一种高收费、低门槛的选项来表达自己的主张。菲律宾媒体披露,3年半来,菲律宾用纳税人的钱,在南海仲裁案上豪掷3000万美元,换来一张烫手的所谓“裁决书”和许多国家的不支持。
搭草台班子 专找“吃外快”的仲裁员
成立临时仲裁庭这类临时班子无非是为了让那些“趴活儿”的法官和仲裁员们“赚点外快”,跟联合国、国际法院根本不沾边,因为国际法院等国际司法机构里的法官是“吃饷的”。
△为了推动仲裁,国际海洋法法庭时任庭长、日本人柳井俊二站了出来。他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另一条条款,自己帮中国指派了一名仲裁员,以及剩下的三位。
花钱买的就是“身份”
临时仲裁庭组成后与常设仲裁法院达成了书记处服务协议,虽然聘用常设仲裁法院当书记处价格不便宜,但却可以“买”到很多唬人的身份。在海牙和平宫开听证会、用常设仲裁法院的抬头信纸出具裁决书、以常设仲裁法院的名义给当事国发邮件。
为了仲裁什么都能“包办”
知情人士披露,菲律宾单方面强行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中,常设仲裁法院总计向争端当事方收285万欧元。其中一部分是法院充当书记处的费用,剩余的则要发放给5位仲裁员,而且后者拿的是“大头”。
但由于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要求中方支付的一半仲裁开支,菲律宾全部代为支付。一个当事方的费用可以由另一个当事方代付、垫付或者替付吗?反正只要能推进程序,钱不是事儿,合不合理也不是事儿。
国际争端单方仲裁有悖国际法精神
常设仲裁法院中国仲裁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楠来表示,这类仲裁属滥用国际法,给国际法治留下的反面判例。如果在无法取得一方认可的情况下,所有的国际争端都走向单方面仲裁,那么,国际法的权威就会受到毁灭性冲击,有悖“定纷止争”的国际法精神。
所谓“最终裁决”中透露出的几个细节都值得推敲。其中,临时仲裁庭只指派了一名地理、水文专家考察,那么这一专家提供的材料是否全面、是否真实中立是个疑问。至少可以说,仲裁庭是单方面取信,听了一面之词,证据链不完整。
【实习编辑】闫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