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引入美国专家 培育精神卫生专业社会工作者

南方日报 记者 向雨航 通讯员 邵春晓  2016-07-13 19:17

7月13日,中美精神卫生专业社会工作者培育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与美国亚太社会工作研究所联合开展,深圳将引入美国专家和国际先进经验,培育一支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社工队伍。据悉,该项目将持续三年。

深圳市最新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为21.87,年患病率为13.42%,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41%,全国最高。而深圳康宁医院近五年的诊疗数据统计,深圳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率为11%,未治率高达89%。

据统计,去年深圳发生7起精神障碍患者严重肇事肇祸事件,对公共安全带来了危害。作为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人口流动性强,治疗和管理难度较大,由于缺乏家庭监护,治疗不规律,导致心理疾病复发,成为公共安全隐患。

精神卫生病人的社区化治疗和管理是世界流行趋势,但是在国内常常因为人们偏见遇阻。作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先行城市,深圳市自2007年起就拉开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序幕,但是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比较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服务需求。目前,深圳实行在社区五位一体的照管体系,具体是指由医疗卫生、民政、残联、公安以及病人家属承担照管责任。而目前的普遍现状则是家属承担了绝大部分照管责任,精神物质负担均较重。

按照《深圳市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培育方案》要求,中美精神卫生专业社会工作者培育项目将连续三年,培训对象包括深圳市综治、公安、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精神卫生工作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市、区(新区)精防机构业务骨干及社会工作者。而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社工学院、美国圣迭戈玛丽医院、美国亚太社会工作研究会的专家将进行授课。在昨日的首期培训中,还吸引了来自山东、天津、佛山等地区的从事精神卫生相关人员,共有150余人参加。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刘铁榜介绍,项目旨在学习借鉴国际上社工在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并以此为契机,培育一支深圳的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社工队伍。同时,通过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务工作人员密切合作,提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水平,为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区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降低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风险,共同推动深圳精神卫生工作上水平。

编辑 李注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