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记者 苏梓威 彭琳 马芳 2016-07-13 16:28
光启“云端”号可以对城市的水体、气象、空气质量等进行监测。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编者按
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新推出的纪录片《中国创造》这样点评深圳:被称为中国的创造之都,绝非浪得虚名;华强北简直是盗梦空间;深圳研发东莞制造,效率无敌……
当前,深圳加速迈向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用实际行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上台阶。2015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平均1天就有46件。从“3天一层楼”到“1天46件发明专利”,“新深圳速度”背后,深圳质量正在贯穿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国际高端人才、国际化创新资源等要素聚集,成为城市产业发展背后真正具有全球扩张性的内生型的强劲增长动力。
从今天起,南方日报推出“解码深圳质量原动力系列报道”,从全球化的视角纵深解析原生企业和企业家崛起的原动力,探寻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创新路径,敬请垂注。
全球首条实现量产的超材料生产线已平稳运行3年,精度达到微米级,年产能达10万平方米。7月7日,在深圳龙岗区坂田光启生产基地,超材料生产车间内机器忙碌运转。
此刻,深圳光启总部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也没有“歇”着。某一产品所需超材料的设计数据正在该中心紧张计算着,不到1小时,数据传输至超材料生产车间,10分钟后,超材料的成品已被工作人员拿在手中。
从研发设计,到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再到最终产品的诞生,工作流程看似简单顺畅,实则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团队的紧密配合。
如果说技术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双翼,那么人才便是基础、是灵魂。从2010年成立至今,光启已从一支5人海归创新团队发展成为一家全球化创新集团,业务横跨5大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1400人,研究人员占比超六成。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说,光启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全球创新共同体,实质是为了引进最顶尖的创新者加入,最终目的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强优势▶▷技术产品“多点开花”
超材料生产线紧张运作的同时,“云端”号正漂浮在东莞生态园上空进行监测并实时预警,而“旅行者”号研发团队则筹划着年内或将开展的模拟载人飞行工作,预计未来3年左右能做到真正载人。
王慧元博士毕业于法国鲁昂大学,负责光启“云端”号的研发及日常维护工作。他告诉记者,“云端”号团队年轻且有活力,成员超过100人,“我今年33岁,属于拉高团队年龄平均值的‘老人’”。
时间拨回2009年,刘若鹏在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利用超材料技术研制出“隐形衣”,一时轰动业界。次年,刘若鹏与四位小伙伴来到深圳成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核心技术便是超材料。
短短几年间,以超材料起家的光启各项技术、产品“多点开花”。2015年,光启“旅行者”号首次试飞成功,“云端”号在东莞实现全球商用首飞,马丁飞行包也在国内首次公开载人飞行。
目前,光启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超过3200件,授权专利超过1700件,其中,超材料领域专利申请量占该领域的86%。此外,光启的新型空间技术、智能光子技术及其产品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拓空间▶▷全球创新者参与
中国企业在以色列孵化创新项目并吸收先进技术,随后在新加坡协调资源并给出解决方案,中国团队调动全球职员开展研发工作,最终产品在中国生产出来并销往全球——这样的工作场景并不是空想,光启已经在行动。
2015年7月,“Hello Future”光启全球创新者大会在深圳召开,全球创新共同体(Global Community of Innovation,简称“GCI”)正式成形。现在,光启GCI横跨5大洲,业务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1400人,其中约1/3的研究人员具有哈佛、牛津等著名高校博士学位或著名科研机构工作经历。
今年,光启布局全球的战略逐渐显现:5月初,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正式成立,总投资高达3亿美元;5月底,光启亚洲创新总部在新加坡成立,将推进未来城市战略……
刘若鹏表示,光启涉足的创新领域在技术上均有交叉,所有产品都需要诸多技术共同支撑。通过GCI,创新者可以进行核心技术的互换,他们不再是员工,而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老板”。
探未来▶▷人才数量5年后或过万
7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龙岗区的阿波罗基地,名声响亮的“旅行者”号藏身于此。当记者进入放置“旅行者”号的增压仓后,身体立马有了反馈:因压力变大导致头晕、耳鸣,只待了几分钟,记者便急着“逃跑”。
然而,这却是“旅行者”号总设计师周飞和他的团队最寻常的工作场景。周飞参与了“云端”号和“旅行者”号的研发工作,从设计草图到最终上天试飞,个中辛苦只有他和他的团队知道。
光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给力”的研发团队。刘若鹏告诉记者,目前光启员工“90后”占比越来越高,“80后”在光启已经算是“老人”了,GCI人才数量预计今年底超过2500人,5年后有望破万,“创新领域需要有朝气、有想象力、愿意试错并且敢干的人”。
“创新并不容易,光启建立GCI的初衷,便是希望在稀缺的创新资源中将大家组织在一起,完成创新。”刘若鹏举例说,此前光启应用在太阳方舟上的材料需要热处理才能发挥作用,太阳方舟团队便对技术进行改良,研究出了更方便的冷处理技术。“不同团队的技术结合在一起,极大加速了新兴领域的发展,这样的案例在GCI建立后比比皆是。”
记者了解到,GCI的成员包括“云端”号、“旅行者”号、马丁飞行包、太阳方舟、智能光子、eyeSight、超级WiFi等。繁多的产品线、频繁的海外布局让有些人看不懂:光启的产业重心究竟在哪里?“光启的所有产品和项目可分为深度空间、机器自觉和终极互联三个部分,它们的共同目标便是应用于未来城市,这是光启一直在专心做的事情。”刘若鹏说,光启的海外布局是对全球优秀创新资源的整合,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
■对话
光启创始人刘若鹏:
给深圳的“特立独行”点赞
南方日报:光启布局全球市场,为何第一个收购会选择马丁飞行包?
刘若鹏:马丁过去30年坚持研发,不断造飞不起来的飞行器,这种执着的精神值得尊重。所以我们当时做了收购马丁的大胆决定,重组团队并对产品重新设计。我认为,这一类的创新所带来的力量和价值,要大于对某一个具体订单、技术专利的获取。在推动革命性创新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英雄。
南方日报:光启的业务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多点开花,在加拿大、新西兰、挪威、以色列、布隆迪等国开展研发。光启是如何协调各地职员的?遍布全球的员工间通过网络等等联系是否足够?
刘若鹏:全球职员之间的沟通其实很辛苦,通过网络联系远远不够,最好的方式是员工直接到当地任职,面对面就技术问题进行沟通。此外,目前光启人才储备情况略显不足,但任何高速成长的企业大都如此。
南方日报:您90年代就来到深圳,这些年也算是部分见证了珠三角人才结构的变化。在您看来,如今的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怎样?
刘若鹏:深圳近年来不断出台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深,我认为这样的政策非常好。比如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深创业创新,许多入选“孔雀计划”的都是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此得到了政府的更多关注,要知道,投资大企业的风险更低,但深圳却“特立独行”,重点投资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