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孜文
2016-07-13 08:22
名片
姓名:岑小林
年龄:12岁
身份:花都区七星小学五年级学生
威水史:2015年首届世界学生跳绳锦标赛30秒单摇冠军,创造新纪录30秒单摇220次;3分钟单摇冠军,创造新纪录3分钟1096次。2016年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30秒单摇、3分钟单摇、30秒双摇3个单人项目冠军,创造新纪录30秒单摇222次。
7月10日,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在花都东风体育馆进行到第二日。当天最受关注的一场比赛是男子组的三分钟单摇,岑小林再次踏上比赛场,过多摄像头的聚焦,让他略感不适。那一场,他失误了,赢得了冠军却没完成自己的目标:再破世界纪录。
12岁的世界纪录保持者
“你好,可以和你拍张照吗?”“请问可以给个签名吗?”对于这样的询问,岑小林总是微笑着答应。去年,在破世界纪录前,他还只是个普通的花都小学生,一战成名之后,身边开始有陌生人认出他来。
去年11月,岑小林在迪拜举行的首届世界学生跳绳锦标赛上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创下了30秒单摇220次纪录,3分钟单摇1096次的佳绩。
“我不喜欢和陌生人合照。”岑小林有点无奈,但他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总是用一个微笑来应对。“怕影响比赛啊,我说要热身,却还是会被拉到一边要求合照。”自从成为全国的跳绳名人之后,内向的小林不得不直面热情的粉丝,就连迪拜王子都要求和他合影。最常见的是家长拉着孩子,说着今后要以他为榜样,求合照一张。
而在刚落幕的全国跳绳联赛总决赛上,他刷新了自己保持的30秒单摇纪录,达到222次,速度为平均一秒钟跳7.4下。
破纪录的第二天,小林还有一场3分钟单摇项目的比赛。他刚走进比赛区域,四周的摄像机、手机就纷纷举起。小林抿着嘴,紧紧握住跳绳的手柄。他说每次在教练员那声“跳”的口令发出前,他想的是,赶紧跳完就可以回家了。
“跳”,裁判一声令下。半弯着腰的小林手腕开始灵活地扭动,双腿像上了马达,轻巧地快速跃动。地板上传来清脆的“嘀嗒”声。
突然,闪过一阵光。“不要开闪光灯,这样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岑小林的教练赖宣志大声喊了一句,然而,小林的节奏已经被打乱了。最终成绩定格在1072次,比原来的纪录少了24次。
一两天练断一根钢丝
在总决赛时,小林遇到很多同是小学生的对手,对于这个世界冠军,他们怀有崇拜而好奇的心情。“请问,你跳得这么快有什么秘诀吗?”小林才从赛场上退下来,就遇到外省参赛选手的发问。“练,不停练”,小林用还稚气的声音老成地回答着。
“一开始,30秒只跳了50多下”,小林接触跳绳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那一年,小林所在的花都七星小学刚把跳绳作为特色体育项目,每天上午8点到8点半,全校都要跳绳。
小林说那时候觉得跳绳好累,想退出这种训练,却反而被拉进了校队,“虽然我喊着累,但跳完一分钟后,不会喘气,教练觉得我耐力好。”关于这点,教练赖宣志却是另一种说法,“那次选拔只选了5个人进校队,其中一个就是岑小林”。
赖宣志说,选同学入跳绳校队,不是看中身体的能力,而是坚持和毅力。选拔时,“有些小孩跳了十几秒就停了,有些坚持了30秒”,赖宣志说,只有小林和另外4个同学一直在跳,直到他喊停。
进校队后,必须经历一两年的系统训练。而训练的方法,是本身对跳绳一窍不通的赖宣志通过观看研究国内外各种跳绳视频后模仿总结出来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多练。”
当时,小林有个大他4岁的姐姐也在校队里,“姐姐的速度比我快多了”,因为有了姐姐做榜样,小林练习得更卖力,除了校队每天下午的一个小时训练,自己还经常留校加练。速度优势也逐渐凸显。
去年,七星小学选用了新的跳绳工具——直径一毫米的钢丝绳,更细更轻便。
但训练难免会出现失误,尤其刚开始使用钢丝绳时,由于不习惯,小林经常会被飞舞中的钢丝绳打到小腿,留下一丝丝血痕,有的甚至变成了永久的疤痕。但说起这些,年纪小小的小林却是轻描淡写,“熟练之后,就很少受伤了”。但据赖宣志称,训练时一两天练断一根钢丝,是很常见的。
当速度快起来之后,赖宣志给岑小林定了个目标,超越当时的30秒单摇世界纪录保持者段中飞,而小林最后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目标。
下一站,瑞典
岑小林这个世界纪录保持者,也经常受到小伙伴们的挑战。这是赖宣志设计的PK游戏,队员各自去学习花式跳绳。一对一比拼,其中一人跳出自己新学的招式,若对方在3次尝试后都模仿不来,则为输,输了就要罚做俯卧撑。就是这样,队友间既有竞争也有相互学习。岑小林说,好多队友的花式耍得比他可要厉害,而这也让他感受到跳绳的乐趣。
总决赛结束后,岑小林与队友们马不停蹄地赶赴上海参加集训,准备出战7月23日在瑞典举行的世界学生跳绳锦标赛。“这次一定要破纪录,每次就破一点点,不然以后就很难破了”,小林盘算着。当记者问到,那这次的30秒222下的破纪录成绩是有留力的吗?小林调皮地笑了笑,不再说话。而据了解,此前小林曾经在练习赛中,达到了30秒226次的速度。
“不喜欢陌生人的打扰,只想好好地跳绳。”小林说,希望下一次比赛场地的观众,不认识他,可以让他安心比赛。
【记者】叶孜文
【摄影】梁炜培 冯宙锋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