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态度犹豫,“宝能系”新设15亿元资管计划存变数

南方+ 记者 周亮 田姣 吴梦姗  2016-07-12 09:45

近期,“宝能系”资管计划再度成立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对于宝能将持续护盘的预期。不过,万科A的价格依然没有止跌的迹象,以至于深交所都表示,重点监控万科A的交易情况。另一方面,与钜盛华相关的资管计划似乎因为银行的态度,目前并没有完全落地。而钜盛华在举牌万科A时,相关的资管计划也让提供优先级资金的银行再度成为焦点之一。

万科A多空博弈激战正酣

经历上周5个交易日大跌23.25%后,万科A昨日股价继续下跌,早盘以下跌1 .33%开盘,股价报18.5元,此后一路走低。

临近尾盘,成交量明显放大,跌幅也有所加剧,最大跌幅为2.67%.

截至收盘,万科A股价报18.27元/股,跌幅2.56 %,终日成交241.22万手,成交额44.45亿元,换手率2.49%.

在融资融券方面,做多万科A的融资买入锐减。融资净买入额从最高峰7月6日的13.78亿元,下降至7月8日的0 .55亿元。

另一方面融券卖出量却依然在攀升。7月6日,万科A融券卖出量55 .83万股。7月7日,万科A融券卖出大幅减少至2.28万股,但到了7月8日,融券卖出量陡然回升至48.41万股。

深交所昨日表示,对于万科A等股票交易情况进行重点监控。

资管计划再遭延迟落地

不过,伴随万科股价后期连续下跌,宝能系上周近16亿元增持的股份已全部被套。

从最新消息显示,宝能系似乎还有新的筹码。上周,安信基金再筹集15亿元资管计划的消息曝光。此举亦被市场解读为宝能护盘的新举动,但市场对此反应冷漠。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安信信心2号”起始投资规模高达15亿元,期限为24个月,成立时有2位投资者。该资管计划在投资范围中明确说明:主要投资于万科A二级市场流通的A股普通股。

根据财新报道称,上述资管计划优先级资金提供者正是浦发银行,年利率高达7.2%;劣后方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钜盛华),杠杆率为1:2,即优先级出资10亿元,劣后出资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资管计划依然是以银行资金为优先级资金。事实上,钜盛华的九个资管计划资金来自于建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资管计划设定时间大多为2年。此外,因为涉及举牌股票,已经参与交易的资管计划在1年内都无法交易。特别是在万科A持续下跌,成立的资管计划明显是用于托市,以至于金融机构观望的情绪相对严重。

毕竟资金投资于二级市场,一旦投资标的出现大幅下跌,就算是优先级资金也会面临风险。

“但是如果跌破止损线,投资的标的还是无法卖出,就会发生优先级本金的亏损”,某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的投资经理向南都记者表示,在跌破止损线后,劣后方需要补充保证金,而银行则必须填补风险敞口。

银行配资杠杆下调?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表示,大量理财资金不规范接入资产管理市场,“刚性兑付”产品穿上资产管理外衣。

作为资管市场上体量最大的资金,虽然股权投资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传统信贷萎缩、资产配置荒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和自营资金通过种种结构化产品进入二级市场,它们的壮大及随后监管层的整治,会给资产价格带来巨大的扰动。特别是在正规通道之外,很多资金暗流涌动,通过各种影子银行流入二级市场。

申万宏源分析师孟祥娟称,银行的负债端资金投向金融资产的渠道之一就是借助信托、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等主体进行投资,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投资以上提及的各类金融产品,还可以投资非标债权、股权等投资产品。

“目前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实质仍是‘明股实债’基于债权性质的类固定收益投资,属于带有回购安排的结构化股权融资项目。”招商证券分析师熊晓云称。

昨日,某国有行地方支行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银行确实想找安全性高、收益率高的双高资产,但是这样的优质资产太少了。所以银行也在开动脑筋,开发新产品、新模式。最近几年委外资金规模扩大,确实有不少投向了资管计划。”

银行资金确实是偏好低风险,而用于股权收购,这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争议。

南都记者获悉,银行资金参与到资管计划中通常用作优先级,同时杠杆一般在1:2-1:1.5之间。

另一位银行人士表示,类似宝能系借用9个资管计划来增持万科,无论是融资融券,还是银行理财资金、万能险资金,最终都依赖于二级市场股价的上涨来实现兑付。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传言7月15日起,银行配资杠杆比例要从1:2或1:3降至1:1,其导火索便是宝万争斗。

对此,上述国有行地方支行负责人表示尚未接到相关通知,不过“果然如此,真降杠杆了也算在意料之中”。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投资经理则表示,为了严控风险,目前该行的配资杠杆比例执行的是1:1,股市行情不太好,配资的业务做得也比较少。

招商证券分析师熊晓云称,目前监管层实施的是“穿透式”监管政策,向上穿透识别合格投资者,向下穿透识别基础资产风险。即一是往最终客户方向穿透识别最终风险收益承担者,另一个是产品方向往底层资产穿透识别资产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一系列监管动作相继落地,如银行MPA考核体系推出、新发分级理财被叫停、银行票据业务排查整顿力度加大,以及券商资管业务和基金子公司监管新规等,反映了在信用事件频发背景下,监管层正着力推动金融市场去杠杆降风险。

【记者】周亮 田姣 吴梦姗

【来源】南方都市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麦宇旻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