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8 14:43
最近,南方暴雨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就在我们“最可爱的人”奋力抗洪时,一些谣言也在网络上肆意蔓延。
小编在这温馨提示,这些谣言你可得认准了,千万别因顺手一转,就收获了小伙伴们下面的评论↓↓
究竟都是哪些谣言呢?有眼镜的请擦亮眼镜!没眼镜的请睁大眼睛!
说完上面这些谣言,昨天在网络上还流传一张图片↓↓
网友一见,顿时膜拜,连呼“牛掰犀利”,大呼“抗洪神器”……
还有网友就吐槽了——
我们发射得了长征7号,建得了高铁,还有了最快的计算机,为什么还只用沙袋和人海战术?看着人家薄薄的挡板就挡住洪水,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等等!请先收好膝盖,调整好嘴型,吃个辣条先!
虽说有图有真相,但“抗洪神器”真的那么牛掰吗?劳累完了膝盖和嘴,不妨再劳累一下眼睛。
Spundwand究竟是什么?
网传最广的德国“抗洪神器”组图,其实并不是发生在德国的事,而是奥地利的一个小镇。
据介绍,欧洲有一年大雨,奥地利小镇Grein的多瑙河洪水爆发。但最厉害的是那道抗洪墙,这是在水位上涨前人工临时搭建的,它牢牢地阻挡了洪水,这个抗洪挡板在德国叫做Spundwand,一般由15cm厚的铝合金压制成长2m的口字型铝梁。
“抗洪神器”长得是这样的:
而我们熟悉的抗洪场景是这样的:
据南都网2013年的报道,Spundwand这种移动的抗洪挡板最早于1984年被科隆市购买并投入使用。不过,其造价不菲,11公里要耗资1100万欧元(也有消息称需要5000万欧元)之多。据悉,自2002年8月欧洲中部及东部遭遇持续暴雨天气并引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导致奥地利等地区大面积受灾后,当地政府大量购买了这种专业的抗洪设备。
从图片上看,抗洪效果杠杠的。网友“麦乐鸭”介绍,只要4—6个小时就可以把整个河岸给围起来了。都说现在的新闻要3天之后再看,这都过了3年了,这新闻是不是就“瓷实”了呢?等等,下图是怎么回事↓↓
喂!喂!喂!你这是要闹哪样啊!
不是说好了要做彼此的天使吗?怎么就“闹情绪”了呢?难道,这货一开始就是洪水的“卧底”?
微信公众号“再深一点”爆料,这张图最早于2013年6月初发表于Reddit论坛上,发布者ID为Woodbin,他说,这就是我们城市的抗洪墙。据微信公众号“讲故事的德语老师”介绍,奥地利萨尔茨堡当地报纸2013年对奥地利Grein附近地区洪水的报道是这样的↓↓
再次有图有真相,水坝是真的,效果也看得见,但那年的洪灾,人们也分明用的是一排排沙袋,靠的也是军民一心。这么炒作“抗洪神器”,不光“中国沙袋”不服气,“欧洲沙袋”也不服气啊!
发洪水那年,德国的画风是这样的↓↓
据国际在线报道:据德国《明镜周刊》6月11日(2013年)报道,百年不遇的洪水继续在德国泛滥,国际信誉评级机构Fitch的非官方统计显示,这场洪水已经给德国造成1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84亿元)损失,超过2002年洪水损失。
许多组织抱怨称,此次救灾捐助却比2002年洪水期间减少。此外,德国面临沙袋短缺困境,被迫向邻国求救。德国官员感叹称,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而英国当时是这样的↓↓
据新华社2014年报道,威廉王子和弟弟哈里王子加入抗洪队伍,在位于伦敦西部的小镇达切特和士兵们一起搬运沙袋。
说了那么多,问题来了,长江能用“抗洪神器”吗?按网上提供的数据我们来算下,所谓“神器”11公里要耗资1100万欧元平均一公里就是100万欧元,长江总长度是6397公里。我得去找计算器了……
热炒“抗洪神器”,沙袋为啥不服气!!!
对于沙袋来说,它的优势是什么呢?沙袋既便宜又便于使用,而且非常高效。现在,人们所使用的沙袋是由聚丙烯塑料制成,这些材料一般可以从纺织品生产商废弃的物料中获得。这些用料价格低廉,制成的袋子通常用于防汛抗洪。
沙袋仍然被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其“科技含量”低——使用沙袋所需要的只有袋子、铲子、人力和沙子。在实际运用中,沙袋也被证实是可靠而有效的防洪工具。最稳固的堆叠方式是将沙袋堆成金字塔形。
我们承认科技和创新在防灾减灾的作用,但面对天灾,神器并不能包治百病。
网友@桔子树小窝表示,任何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奥地利那种金属板材的防洪墙都只有暂时抵挡滞水的能力,用在那个小镇上很适合,但它不可能代替堤坝,也挡不住长江的洪峰和山区的暴发性洪水泥石流。搞这玩意,第一你得有钱,第二环境适合。
德国“抗洪神器”之所以能热传,原因在于抗洪官兵在一线奋战多日,在泥水中啃馒头等照片与“抗洪神器”举重若轻的感觉反差太大,对比强烈,难免让网友向往之。
是骡子是马,还是要拉出来遛遛,抗洪效果还得看实战。
三峡大坝@你
“我也好委屈啊!咱们要聊聊”
近几天,好多“风言风语”吹响了三峡大坝,比如“防洪不给力啊”,武汉渍涝和它有关系啦……对此,三峡大坝表示——
三峡工程防洪能力有多大
“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的骨干工程,主要解决干流的防洪问题,适时削减洪峰,减轻长江中下游荆江、城陵矶等地的防洪负担。”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枢纽运行部副主任王海介绍。
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加上上游一共21座纳入调度的水库,防洪库容合计380亿立方米,由长江防总和国家防总统一调度。
三峡大坝开启10孔泄洪闸瞬间
三峡大坝开启10孔泄洪闸瞬间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专家程晓陶指出,当年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是为防洪、为防止荆江大堤垮堤。荆江大堤位于武汉上游、枝城下游,不论是南决还是北决都可能危及800万以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过去有一种说法,叫“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三峡大坝这一防洪功能,没有任何其他措施能够替代。
根据水利部专家组的意见,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可以分为“救人”和“自助”两个部分。
“救人”,指的是三峡大坝保证下游防洪安全的防洪控制能力,即帮助下游防洪的能力。遇到不大于“百年一遇”(洪峰流量超过8.3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三峡工程可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超过每秒5.67万立方米,不启用分洪工程,沙市水位可不超过44.5米,荆江河段可安全行洪。如果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通过枝城的相应流量不超过每秒8万立方米,配合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运用,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从而可避免荆江南北两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地区可能发生的毁灭性灾难。
“自助”,则是指对于三峡工程本身而言,防洪标准是按照“千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加10%校核,即当峰值为每秒9.88万立方米的“千年一遇”洪水来临时,大坝本身仍能正常运行,三峡工程各项工程、设施不受影响,可以照常发电;当峰值流量每秒为11.3万立方米的“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时,大坝主体建筑物不会遭到破坏,三峡大坝仍然是安全的,个别设施正常使用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三峡大坝在这次抗洪中起了多大作用
据介绍,6月30日之前的几轮强降雨,三峡大坝入库流量相对并不算高,长江干流主要控制站未超过警戒水位。
受长江上游干流、乌江来水及三峡区间暴雨洪水共同影响,6月30日起,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迅速上涨,当日14时,入库流量3.1万立方米每秒。7月1日14时,三峡水库迎来2016年“长江1号”洪峰,峰值达5万立方米每秒。这也是今年入汛以来首个达到每秒5万立方米的洪峰。
根据长江防总的统筹安排,洪水经三峡水库调度调蓄后,以3.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匀速下泄,最大削峰每秒1.9万立方米,近4成的洪水流量被削减。
“此次削峰,避免了长江上游的洪水与中下游洪水叠加,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王海说,如果没有三峡水库的拦蓄,本轮强降雨,武汉或将面临更大的抗洪压力。
最近的数据显示,自7月1日以来,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呈逐步下降趋势。6日14时、7日14时,入库流量均为每秒两万立方米。
三峡大坝跟湖北洪灾有关系吗
程晓陶指出,武汉被“淹城”,三峡绝没有帮倒忙。
程晓陶说,武汉被“淹城”是因为本身的持续强降雨,并非来自上游的洪水,三峡减少下泄流量,为加快排水创造了条件。
“但目前洪涝主要是长江中下游本地降雨造成,不在三峡的控制范围内。”程晓陶认为,尽管因三峡拦蓄功能而减少下泄流量,但对减轻武汉的内涝作用有限,因为来的流量还没有达到6万立方米每秒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三峡调洪并不是必须的。
针对社会上一些人提出“为什么三峡不减少泄量”,程晓陶指出,三峡的设计并不是针对现在的情况,减少泄量对武汉被淹起不到很大作用。同时,这两天四川在下暴雨,大洪峰可能会来到。三峡水库145米水位以上200多亿立方米库容是为了防大洪水的,“如果现在就用掉了,那么大洪水来了怎么办?”
针对中下游的洪涝现象,王海分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厄尔尼诺极端天气影响。但同时,如果没有三峡工程在上游的拦蓄削峰,下游地区面临的防洪压力更大,长江干流城陵矶水位极有可能超过保证水位。
三峡大坝还能干什么
“根据以往规律,长江中下游汛情一般来得比上游早。”王海分析,到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长江或面临更严峻防汛形势,到后期,三峡大坝发挥的作用将更显著。
每当洪水来临,常听到“百年一遇”“十年一遇”等说法。据了解,洪水频率常以“%”表示,水文上一般采用0.01%、0.1%等来衡量不同量级的洪水。洪水频率越小,表示某一量级以上的洪水出现的机会越少。如洪水频率为1%,则为“百年一遇”的洪水。绝不能理解为每相隔100年就一定会遇到1次。
王海举了个例子,通俗来讲,碰上“十年一遇”的洪水,宜昌的洪峰是每秒6.66万立方米,依靠荆江大堤可以防御。有了三峡工程后,“百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是每秒8.37万立方米,通过三峡水库拦蓄,可以减小到堤防可控的范围内,减小到“十年一遇”的水平,可不用分洪。遇上“千年一遇”的洪水,宜昌洪峰流量为每秒9.88万立方米,则通过启用荆江分洪区,三峡水库拦蓄后,可不超过保证水位,避免荆江河段干堤的溃决。
针对下一步汛情是否会出现新的问题,程晓陶判断,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大,但同时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概率很大的原因一个是前期降雨已经让地表水塘土壤都饱和了,后面的降雨几乎90%甚至100%都会产流,易于形成洪涝,后面再降雨的危害性更大。同时,七八月降雨区要向上游移动,上游出现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
程晓陶说,具体出现多大的洪水现在无法判断,只能说要做好迎战大洪水的准备。但他认为,今年由于有了三峡,如果出现上游大洪水,相比于1998年,下游的防汛压力会减轻。
【来源】南方日报微信公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