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跨界倒垃圾,首先要在源头上让垃圾无从落地

南方+  2016-07-07 07:35

近日,有人欲把约4000吨来自上海的生活及建筑垃圾违规倾倒在苏州太湖西山时被当场抓获。分析事件成因,经济诱因或是关键,而要解决问题,让垃圾无从“落地”、让运载船只无处可藏才是首要任务。

文∣施经

这不是国内第一起跨界倾倒垃圾事件。去年6月,无锡市洛社镇惠山区锡溧运河直湖港附近就发生了类似事件。综合这类事件,能大致归纳出倾倒行为的基本特征:倾倒地多为人迹罕见的省市边界区域。这样选择自然有他们自己的小算盘:人烟稀少不易被察觉,即便相关部门予以追责,也只能面对既成事实,无从查证。且一经跨界,行为主体和事件发生地便分属不同行政单位管辖,职能部门在未理顺相互间的关系前,调查取证将相当被动。显然,倾倒者利用法律与监管疏漏,践踏他人权益,行一己之私。

跨界倾倒垃圾频频发生的原因不难猜想,企业通过将垃圾转包给各类“承包商”,免除了专门的废物处理费用,转包和处理费之间巨大的剪刀差无疑让不少承包者愿为之铤而走险,法律和监督的不足,只是让他们稍少风险而已。不过若顺着这一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即便对国内所有企业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详尽归档管理,也不能完全消除转嫁风险的可能。偷运垃圾的船只大都未经认证,在监管档案上,它们是类似幽灵的不存在之物,可作为载运垃圾的主体,它们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若不能有效把握其动向,就难以让法律、监管发挥效用。

事件被曝光后,有媒体颇感诧异:“为何等到垃圾堆积如山才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垃圾不是无中生有的天降之物,饶是人迹罕至之处,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的执法人员也必然能及时察觉它们的存在。分析事件成因,经济诱因或是关键,而要解决问题,让垃圾无从“落地”、让运载船只无处可藏才是首要任务。现实生活中,已有较成功的案例。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白石村同深圳坪山街道相邻而望,一度遭受跨界倾倒垃圾的危害。过去,当地政府只是被动地采取先处理垃圾、再寻求法律救济的办法,而从2013年开始,白石村开始铺设马路,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这既方便了事后取证,也让偷倒垃圾的车辆无处可藏。在做足硬件上的功夫后,街道办和村委会组织了执法队,并配合相关部门建立了跨区域的环境监管执法体系,因而较好地遏制了倾倒垃圾行为。其实,包括国内许多著名景区,对试图以密布监控设备来解决乱丢垃圾的做法都颇为鄙夷,因为这似乎不曾触及问题根本。可惜,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恰是这些看似机械、呆笨的做法。对全国跨界倾倒垃圾的多发地,迅速配齐相关硬件设备,抓住偷倒当事人,才能顺藤摸瓜,查明背后的利益牵连,在此之后,对法律惩处力度该轻还是该重再行考究才有意义。

要让悲剧不再发生,通过技术的力量,减少监管空白,在源头上让垃圾无从落地,是我们首先要完成的工作。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治理跨界倾倒垃圾查明源头很重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南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