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优秀民间工艺师”林进和:巧手修缮古建筑上百座

湛江晚报  2016-07-04 08:09

“岭南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我从业几十年,一直到现在还在认真研究,看能否古为今用、古今融合,在湛江建设更多有特色、有韵味的作品,积极为传承传统工艺并将之发扬光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南三岛,采访了71岁的“湛江市优秀民间工艺师”林进和。

■四处拜名师钻研木雕工艺

湛江民间建筑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雷州、徐闻、遂溪等地现存的一些古庙宇、祠堂、学宫及民居建筑,仍保留不少民间传统的木雕,尽管年代久远,但仍能看出其精湛工艺,足见底蕴之深厚。尤其在清代前后,雷州的木刻艺术已有很高的造诣,素有“青桐祠、北家阁”之称,即雷州英利镇青桐村吴氏刚栗公祠等木雕和附城镇北家村天后宫木阁,精美别致,造型宏伟,构件严密,是雷州半岛古代工艺的典型。林进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木雕代表之一。

林进和1945年出生于南三镇尾兴村,1964年初中毕业后回村当记工员。在做过木工的父亲的启蒙指导下,开始学习木工和木雕,以制作家具为主糊口。他自小对美术颇感兴趣,很喜欢画图,雕刻图案、木偶。为钻研木雕,林进和四处拜师,曾远赴浙江、四川、陕西等地师从高手,曾拜师倪增成(浙江兰溪人)、张平(浙江东阳人)等名家。

■修缮承建上百座特色建筑

博采众长的林进和,吸收了广东省内外木雕艺人的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形成独特的平面浅雕、立体深雕、镂空透雕等工艺。他还自行研制出各种雕刻工具,最宽的凿有4—6厘米,最窄的凿只有针尖那么点儿,使得工利其器、操作自如。

在数十年的从艺生涯中,林进和与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主持修缮、承建了一批代表性的木雕工程,包括具有岭南古建筑风格的寺庙、祠堂、牌坊、亭阁等大大小小上百座,分布在中国内地甚至海外。其中,突出的工程案例有:南三镇大王庙、梅菉祖庙、遂溪许屋村观音庙及祠堂、霞山西村黄氏祠堂、霞山区宝满村东嶽庙、香港尖沙嘴林荫村祠堂、新加坡妈祖庙等。

他的木雕作品《渔翁得利》《凤戏牡丹》《夫荣妻贵》,曾分获湛江市红土文化艺术节的金、银、铜奖,个人则被湛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湛江市优秀民间工艺师”。

■精益求精成为木雕大师

“在我看来,建筑中的木雕都仿佛有生命一样。”林进和把每一件木雕都当作精品来完成。从构图画创意稿,到开料勾画放大到木材上;从粗凿、细凿、精凿,到修光打磨,着色上光,自始至终一丝不苟。对每一个雕塑人物的衣着特征、帽子代表、动作及手上的兵器都深入了解;对每一面清水石墙、每一个屋檐都融合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美学,有独特韵味的建筑设计。

“每一次都要精雕细琢,力求尽善尽美。”据林进和介绍,要完成一件较复杂图形的雕刻,一般要用上四、五十支各种凿刀。林进和的建筑木雕具有强烈的民族传统色彩,景物陪衬相宜,艺术风格独特。

林进和的建筑木雕题材多是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剧人物和如意吉祥的花虫鸟兽,构思巧妙,结构严谨,章法老到,寄寓深刻。选料一般采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的樟木、红木。他木雕的布局,疏密有度,清晰明快;制作行刀运凿,娴熟酣畅。他刀下的人物传神逼真,栩栩如生;装饰精致华丽,多姿多彩。曾有一副7米长的中堂大檐,凿粗坯,刻细图,修光打磨,前后花了将近2个月,林进和一凿一刀,精心细雕,绝不马虎。正因为工艺超卓,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木雕大师。

■不遗余力传承弘扬传统技艺

“如今,我已年过七旬,要认真考虑如何传承好这项技艺,弘扬传统文化。”林进和手把手地培养儿子,现在个个都是建筑能手,有设计师、土建师、木匠师、雕刻师等。他给后代立下的家规之一就是要诚信做人,时刻提醒必须每建一项工程就要树一块丰碑,绝对不能利字当先、马虎做事。

林进和有感而发地说,岭南古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并呈多样形态。其中,有五彩山墙的古建筑,有官帽山墙古建筑,有与农村自然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更有中西合璧的‘洋楼”、“番仔楼”。但时至今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富有文化价值的岭南古建筑破败了、荒废了,甚至是拆毁了,只有少数古村落或古民居被保护下来。

面对这种情况,林进和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人们对岭南文化的重塑之心,对岭南古建筑的保护之心。


编辑 刘稳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