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银滩,背山面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就坐落在美丽的阳江市海陵岛上。2007年12月,“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并移入“水晶宫”,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室内进行的古沉船发掘项目。
走进“南海一号”的发掘现场,看到这艘美丽的古沉船正安静地躺在“水晶宫”之中。 此前陆续出水的货物,部分已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展厅展出。其中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还包括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这些高质量的古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时期造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当中很多的瓷器前所未见,也没见任何史料记载。”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黄铁坚说。这些最关键的船货,代表了其时中国输出的手工业制品的巅峰。每一件文物,都代表着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可能,为许多待破解谜团提供更多线索。
而潮州窑,正是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寻访点。古城潮州城东郊,有座笔架山,从南至北,因形似笔架而得名。据传在北宋窑火旺盛时期,这里有大小窑灶近百个,民间称为“百窑村”。每当瓷窑点火生产,呈现“百窑相连薪火旺,东岸窑火映天红”的壮观场面。1953年至1986年间,笔架山先后发掘了10条瓷窑,规模大小不一,其中1986年发掘的10号窑,是一座巨型瓷窑,残长就达79.5米,国内罕见。
当地学者、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教授黄挺认为,数量如此巨大的产品,不可能都在本地和邻近地区消费。笔架山窑址出土的西洋狗、欧式莲花炉一类器物,又明显是针对海外市场的需求而生产。因此宋代笔架山潮州窑产品外销的观点,已成学界共识。
专家认为,这些与国内同类物品风格迥异的商品,显然都是专门为国外客户制作的。也就是说,早在千年之前,“来样加工”这一国际商业合作及贸易的形式,就在中国出现了。
如果仔细梳理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会发现,中国的进出口商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对象的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秦汉时期,以丝绸、漆器、铁器为主。隋唐时期,陶瓷兴起,瓷器成为当时出口的新兴商品。明清时期,棉布也成为主要出口商品。而直到唐初,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东南海路对外贸易,制定税收征管等制度,中国外贸始纳入政府管理。
而贸易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世界。
《广东华侨史》主编、暨南大学教授张应龙认为,到了近代,中西贸易是以茶叶为核心。在18、19世纪,欧洲国家只能用白银来购买中国商品。当时不管荷兰、丹麦还是瑞典的商船来中国都是买茶,但这些国家本身不喝茶,他们买了茶叶卖给英国。运货的时候,通常是陶瓷压舱底,上层放生丝,最宝贵的茶叶放中间。当年运载茶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飞剪船。现如今,飞剪船已难寻踪迹。但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对世界的改变,却如茶香一般香醇,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