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4 07:52
一桩腐败案,牵涉多人落马。广日集团的腐败案,需要时间审理,而广州的垃圾处理更亟待转型。让市场来管市场该管的事情,更有利于资源的配置。
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塌方式腐败”窝案近日开庭审理。2015年初,广环投原董事长潘胜燊落马,随后这家国企及原母公司广州广日集团有限公司接连有多名高管接受调查,管理层近乎“全军覆没”。时任广州市纪委新闻发言人梅河清形容广日集团系列案为“塌方式腐败”。媒体报道,这一窝案事涉多个垃圾焚烧项目贪腐问题,而广环投正是垄断了广州所有垃圾焚烧项目的企业。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与广日集团腐败窝案的关系,坊间一直有着各种传闻。为什么会有这种传闻?很简单,就因为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广日集团获利太大。当年广日集团以承担政府18亿元债务为代价,一举获得了广州市25年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特许经营权。这样一笔生意,业内人士分析称广日集团仅靠垃圾焚烧的发电收入就能实现收支平衡,而每年高达几亿元的财政补贴几乎等于白给。
既然是生意,赚多赚少原也无足深怪,广日集团让人议论纷纷的关键在于其在广州垃圾处理市场中获得了排他的地位。以致在广州市人大分组审议会议上,一位曾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的民营企业负责人抱怨,“我们是一点垃圾都抢不到。”
现在相关传闻终被佐证。一家企业的多名高管卷入贪腐窝案,其中当然存在诸多因素。但由于广环投从事的是一个业内公认获利很大的生意,而其在市场上的地位又具有排他性,在利益输送得到证实之后,人们脑内自然会首先闪出一个问题:企业的“塌方式腐败”与其在市场中的排他性地位是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媒体披露,自接手广州垃圾处理业务以来,除了运营既有的垃圾处理设施,广环投主要的工作便是建设一座又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业内人士对媒体解释:“广环投入行完全不需要竞争。它也不需要思考,把坑占住,把钱扔下去买设备,就行了。而你买谁的设备,各种环节交给谁做,这里面存在很大的利益漏洞和寻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