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跃生:潮籍“理工男”的家国情怀

潮州日报  2016-06-20 09:49

日前,朱跃生教授在潮州接受记者专访。

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28年来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才成为今天通信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企业成功的经验在于“专注做一件事”。在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同样有一位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几十年来也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这个“城墙口”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如今,他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标准组织中国归口单位专家组成员。他叫朱跃生,是一名潮籍“理工男”,近年来,他致力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成为我们追求的美好明天。

家在潮州

1959年,朱跃生出生于潮州市太平路,从小喜欢读书,读幼儿园的他,每次看到哥哥放学回家,就会跑过去,拿起课本,纠缠着要哥哥教他课本上的内容,或者自己安安静静的阅读起来。抱着对读书的极大兴趣,6岁的他就背起书包,走进昌黎路小学入读一年级。在那个年代,一般人家的孩子都是8岁才开始读书,在小学阶段,朱跃生并没有因为年龄低而功课跟不上,相反,他的各门功课在班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在红旗中学(现金山中学)读书的两年,也是影响我一生专业的两年。”朱跃生说,那时候,除了读书以外,学校还有很多课外的兴趣小组,而他唯一的爱好就是装收音机。上世纪七十年代,收音机在潮州的老百姓家里还是个稀罕的东西,年纪比较大的老人甚至会好奇的问:一个像盒子一样的东西怎么会发出声音,是不是被人施了“魔法”?少年的朱跃生就是被这种“魔法”所深深吸引。看着一个由电子元件组装成的盒子,能够接收到来自空中的声音,朱跃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未知领域充满求知欲望,也由此孕育了他的职涯方向。

可是,世事并不能如人们所愿。1974年,15岁的朱跃生高中毕业后没能继续他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求知之路。在全国取消了高考的年代,他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到了凤凰林场开山造林。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朱跃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学习,三年中,他除了种树及制茶以外,还和其他知青一起创办了一些刊物,学习中国文化,编写小剧本。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朱跃生在报考志愿上清一色填上了“无线电”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只认准这一门学科,非它不可。”由于不间断的学习,朱跃生如愿地考上了他的第一志愿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能上大学十分幸福。”朱跃生感慨地说,在大学读四年本科期间,他一分一秒都不愿浪费,整天拼命地读书、做实验,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

越洋深造

大学毕业后,朱跃生留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并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段时期,他参与了一些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积累了大量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培养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朱跃生说,“由于当时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地区,所以,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到国外去学习及工作。也通过了国家公派遴选考试,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国家大环境的变化,出国深造的计划被“搁浅”下来。“我们这一代人从来不抱怨,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朱跃生说,那时候,几乎每个知识分子,心中都有一种报效祖国的念头,即便是出国去了,也是为了学成归来,提高国家的科技及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外人才交流也更加密切。1990年,朱跃生才有机会到香港城市大学工作,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拿到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的大陆人。“香港的经历对我的人生很重要,是我了解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朱跃生说,由于有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平台,他才真正走入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化科研教学之路,并由此走向世界。朱跃生还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新西兰Otago大学、 Auckland理工大学及美国硅谷高科技界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接受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训练。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多媒体信号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 数据智能分析以及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等。因为有了美国硅谷创新研发的经历,奠定了他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风格。他深深地体会到,科学研究,应从现实中来最终应用到实践中去,造福社会,改善民生。

家国情怀

“身处江湖乡音远、未忘故园草木深。”在朱跃生的心中,报效祖国才是他的梦想。即使是在美国硅谷的日子里,他也从未忘记家乡的山山水水。用他的话说,“我是一个怀旧、有情怀的人,回归大洋彼岸是心中的念想。”

2005年中,朱跃生找到了归国的合适时机,受聘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也同时成为香港城市大学的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他说,“北大是我最喜欢的大学,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及经历,通过这个平台,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专业人才。而深圳是一座非常有创意的城市,具有类似美国硅谷的特点,这里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电子信息企业。靠海、靠香港、靠我的家乡,所以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作为工作平台,成为北京大学电子信息领域在深圳研究生院全职工作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也推进了北京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计划, 成为该计划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

回国至今,朱跃生已经为北大带出了100多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每年,他除了完成大学的工作外,都会反问自己,“这一年,我为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有没有尽到我的社会责任?”朱跃生说,这是一个北大人应有的“自律意识”,他也经常将这种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

在培养孩子上,朱跃生说,“我对祖国和家乡充满感情,我的孩子虽然没有中国的学历,但他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还会讲潮州话。这是因为在从小的家庭教育中,我始终不忘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令朱跃生深感欣慰的是,当别人问及孩子是哪里人时,他虽不在潮州出生,但很肯定地说:“我爸爸是潮州人,所以我也是潮州人。”

正是由于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潮州市政府聘请他为咨询决策顾问时,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而且,朱跃生认为,既然受聘为市政府的顾问,就应该把工作做实,不仅仅只是一个“虚衔”。不久前,他在出席潮州市政府与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共建的“互联网+研究院”揭牌仪式时,就提出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潮州”,让科技托起我们的美好生活,实现潮州可持续发展。目前,朱跃生正在帮助潮州市政府编制十三五“智慧城市”规划。

朱跃生说,帮助家乡的想法不是最近才萌发的,而是长久以来藏在内心的一种冲动。两年前,他受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陈幼南博士邀请,一起发起成立了“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出任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副主席,构建起第一个国际性博士专家学者的高端人才库,目的就是要集天下之大智,服务家乡建设。朱跃生说,“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潮州的一员,我也应当为家乡做点事。”

“书生意气家国梦,赤子情怀四季春。”国家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编织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潮州也需要更多乡贤,为后发赶超出谋献策。

■ 对话

“让互联网美化我们的生活”

潮州日报:在去年政府决策顾问咨询会上,您认为,“互联网+”打破了潮州原来“省尾国角”的地缘局限,国家“一带一路”又给潮州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提出了潮州应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在虚拟空间中“杀出一条血路”。然而市民也有疑虑,就是周边地市电子商务已蓬勃发展(揭阳军埔村是有名的电商村),潮州能否再在这市场中分一杯羹?潮州发展电子商务,其优势和劣势在哪?市场前景如何?

朱跃生:电子商务与当地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周边地市的发展对整个电子商务产业是正能量的,会起到示范的作用。潮州有自己的产业及消费群体, 电子商务的需求既有外来,也有本地,需结合自己的产业特色及优势,如陶瓷,不锈钢,婚纱,工艺美术,食品等,务实发展。

潮州日报:一年过去了,您认为潮州在“互联网+”方面取得哪些变化?作为政府决策顾问,接下来您在这方面会有哪些建议和举措?

朱跃生:一年过去了,感觉发展还是比较慢。作为政府决策顾问,我在潮州对基层做了几次调研,了解到企业需求是迫切的,因此为政府提了些建议,有些意见也得到采纳。本月我们北京大学团队与市政府及韩山师范学院,联合成立了潮州市“互联网+研究院,就是希望能推动潮州对“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通过科研及人才培养的支撑。

潮州日报:您在不少场合提出“智慧粤东”、“智慧民生”理念,您认为潮州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该如何规划?如何更好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

朱跃生: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广泛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我建议建设“智慧粤东”、“智慧潮州”以及“智慧民生”的理念,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我们正通过刚成立的潮州市“互联网+研究院”,与市政府一起制定建设“智慧潮州”的规划,我们的出发点是立足民生,务实发展,使潮州变得更加宜居,更加和谐,让互联网美化我们的生活。

【原标题】朱跃生:潮籍“理工男”的家国情怀

【来源】潮州日报

【记者】陈福洋 黄春生


编辑 苏仕日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