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深圳谈工匠精神:需要更多专业技术排行榜

南方+  2016-06-20 07:54

“今天有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但大多是财富排行榜,我们非常缺乏一种体现‘内在标准’的专业技术排行榜、行业声望排行榜。”18日,我国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做客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智库报告厅,从文化角度解读“工匠精神”。国务院参事,深圳市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王京生也出席聆听。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1.“‘工匠精神’首先是专业精神”

许纪霖说,今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与技术、经济有关,它也是一种文化。“中国在全世界已经崛起,但‘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形象却还是价廉物未必美。如何像德国和日本一样成为工艺大国,或像美国一样成为创新大国?‘工匠精神’恰是实现转型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元素。”

许纪霖说,市场经济以后,企业家追求赚快钱,产品注重的不是其本身价值,而是市场价值。近年来由于投资出口增长遭遇瓶颈,内需又不足,“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工艺,而不是量的扩张”的问题就凸显了,“工匠精神”也就呼之欲出。

那什么是“工匠精神”?许纪霖认为,这首先是一种专业精神,也叫志业精神。“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声音、一种召唤而从事自己的职业,而这个职业就叫做志业。”

许纪霖解释,人追求两种利益,一种叫外在利益,即对权力、财富、知识的追求,是身外之物,其特点是可以替换的;另一种则是内在利益,就是“金不换”,是不可替代的,报酬再高也不动摇。志业就是能满足你内在利益的那个职业,而“工匠精神”的动力就来自于这样一种志业,“用今天的话说就叫做专业精神”。“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品味和专业价值,如果你喜欢它,对它有深刻的理解,那么就愿意不计功利地把它做到完美,从而获得自己的内在利益和内在快乐。”

2.“企业家应对从事的专业有信仰”

许纪霖说,并非只有高大上、高精专的专业才有专业精神,各行各业也都有专业精神。但他直言,现在很多行业里大部分人很难体会到专业精神,甚至很难从里面得到一种内在的享受和快乐,这就是问题所在。

“问题出在哪里?崇拜的是财富,而不是有特殊技艺的工匠。今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但大多是财富排行榜,好像谁拥有最多财富谁就是时代英雄。但这些都是‘外在价值’。我们非常缺乏一种体现‘内在标准’的专业技术排行榜、行业声望排行榜。”许纪霖说,竞争到最后,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恰恰是那些不把财富作为终极理想的人。

其次,许纪霖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企业家的信仰不一定是宏大的家国天下,而是首先要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信仰。但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这种信仰,“像乔布斯那种对内在利益的追求”。“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做得完美,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新理想主义精神。”

许纪霖说,这个时代不是比聪明,而是比傻。“太聪明的人成不了大事。因为他没有自我,总是不断在变,结果没有一个行当他是站得住、有大成就的。

3.“改变现状要从教育着手”

再者,许纪霖说,“工匠精神”追求的是卓越。“‘工匠精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提供的不是财富,而是产品上的最大价值——文化附加值。”许纪霖说,身份消费需要卓越的产品,个性消费则需要创新,无论是卓越的产品还是创新的产品,都需要有一批在专业行业里孜孜不倦追求自己独特性的工匠来努力。“改变当前现状,首先要从教育开始着手。”

许纪霖说,我国大部分人认为成才之路就是高考,但德国、日本这些工艺大国实际上是双轨制,有非常发达的职业教育,乃至高等职业教育。一个工匠、一个高级的技术工人、蓝领,同样受到了社会的尊重。

“我们需要很多制度的改变,特别是教育制度,同时整个社会对白领、蓝领更有一种平等意识,要尊重工艺人,还工艺人以尊严,同时提供给他符合其身份的社会报酬。这些都是治本之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要有足够的耐心。”

编辑 徐剑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