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广场∣“黄山”复名“徽州”:是敬重历史还是折腾?

南方+  2016-06-16 08:31

“黄山”要复名“徽州”了?尽管相关争论已经沸沸扬扬,但这么说恐怕还为时尚早。“徽州”得名于宋宣和三年,有着790年的历史,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代名词。而要将自1911年起用的“黄山”改回“徽州”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因此绝非易事。复名与否,是对当地政府决策能力的考验。

一段时间以来,黄山一些民间人士吁求复名为“徽州”的声浪日高。2016年5月28日,纪念“徽州”得名895周年的座谈会在黄山屯溪举行,该座谈会由中国信息协会徽文化委员会、安徽省徽学学会、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黄山市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与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等学术团体共同发起。同一天,主题讲座“为何呼吁恢复徽州地名——文化传承与今天的我们”在合肥举行,曾任县级黄山市(成立于1983年,现黄山市黄山区)首任市长的崔之康说:“当年改名时,确实没有考虑到文化传承的问题。考虑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现在是改回来的时候了。我们必须下决心改过来,而且越早越好。”“黄山”该复名为“徽州”吗?

正方:

徽州得名于宋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这一年,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从此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徽州”作为州府名一直没有变更。黄山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政介绍,“历史上徽州地域的区划变更主要有5个,相继为歙黟二县、新都、新安、歙州、徽州和现在的黄山市。徽州的时间最长,地名使用时间达829年,徽州及其所属的‘一府六县’的格局一直未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更何况,“安徽”省名得自“安庆”与“徽州”。将“徽州”更名为“黄山”,割裂了地名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应该纠正这个错误。

反方:

还是维持现名不折腾为宜。改一个地名非同小可,如果将“黄山”改名为“徽州”,政府改地图、公章与牌匾等,要花不少钱,这些都是纳税人的钱;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名字、执照、经营许可证及当地居民户口本、身份证、房产证都面临改名的问题,会给民众增加诸多成本与不便。即使当年将“徽州”改成“黄山”是欠考虑的,但这并不构成现在再改回去的理由。

正方:

诚如黄山市故园徽州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余青岩所言:“现在改回去,付出的成本是对我们过去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文化的补偿。这是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敬畏历史,敬畏地名文化。”徽州文化底蕴深厚。徽州有徽商。徽商从南宋时崛起,清时跃居为中国商帮之首,其特点是宗族和乡土共同体意识十分浓厚。明清时期,徽商在许多城市都集资修建了专供徽州籍商人活动的会馆。徽州有朱熹。朱熹理学是徽州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休宁吴氏宗族在《家典》中说:“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 复名为“徽州”,是传承光大徽州文化的需要。

反方:

道不改名为“徽州”,徽州文化就没法传承了吗?这些年,黄山市为保护与传承徽州文化做了不少事,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徽州古建筑保护数据库等。再说了,就是把“黄山”改名为“徽州”,那也恢复不了徽州历史上“一府六县”的格局,朱熹的老家婺源现在归江西管辖,绩溪现在归安徽宣城市管辖。还不如正视徽州文化超越现行行政区划的现实。

正方:

饭只能一口口吃,慢慢来嘛。过去改名为“黄山”,是行政意志的体现,是自上而下的;现在民间要求复名为“徽州”,是民意与文化认同的体现,是自下而上的。复名为“徽州”,将增强当地民众对徽州土地、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也是传承与光大中华文明之举。

反方:

那就要看看究竟有多大比例的黄山民众宁愿忍受麻烦也要改名,收集与显示民意的方式最好是让当地人大进行专门的投票,而不是把一些文化人制造的舆论简单等同于当地民意。改名一定要慎之又慎,即使要改,也要对必要性与收益-成本进行充分评估,并要经过正当程序。

点评者说】子曰:必也正名乎?名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不同的名字承载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个有认同感的名字,能够焕发精神、凝聚人心、光大文明。黄山乎?徽州乎?

【来源】南方周末

【原标题】[第一争议]“黄山”复名“徽州”?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编辑 南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