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离开发展谈宜居,广州心里有点苦

南方+  2016-06-16 08:11

“大城市病”是一定要治的,哪怕不能彻底治愈,也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去缓解。这是城市在经历了急促的发展过程之后的下一个目标。但是,离开了城市发展这个大前提去谈论宜居城市的话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文|陈 扬

中科院对外发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其中,青岛得分最高。报告说,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这个由中科院发布的权威报告还说,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报告》指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短板为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这些被称为短板的东西,我看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大城市病”。城市越大病越重,谁也逃不掉。只是一百步和九十步的区别,病重一点和更重一点的区别。要很有安全感,环境很好,不堵车,三线城市和小城镇可能更有指望一些。
说句实在话,城市病大家都有,要说广州在宜居城市榜单上垫底,确实难以服众。这个评价体系,只是从指标到指标,从数字到数字。和任何城市一样,广州是鲜活的,不是专家眼里僵硬的指数。所以今天我要为广州鸣冤叫屈一下。
综观现在中科院的这个报告,比较体系是横向的,也就是说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相比较。请允许我来一个纵向的比较。我小时候的广州,在市区可以看到星星,仲夏之夜,在3层楼高的天台上就可以看到灿烂的银河。环境算好了吧!很长一段时间,真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连谁家被偷东西都很少听说,安全感算好了吧!至于交通根本就不存在堵车这个事情,更不存在所谓的停车难。那时候民众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但是你能因此说,几十年前的广州比现在更加宜居吗?
所谓的“大城市病”并不是城市与生俱来的,而是城市急速发展膨胀的衍生物。从这个角度看,离开了城市发展这个大前提去谈论宜居城市的话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几十年前,买鱼买肉买布买木柴买煤都要凭票凭证,更不用说买米买油了,一辆上海产自行车已经是奢侈品,用现在的指标看的确是宜居,但这样的宜居又有什么意义呢!广州和北京都被指称为不宜居,但却是近二三十年来外来人口涌入最多、城市人口膨胀最快的城市,大家用脚投票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假。
必须指出的是,“大城市病”是一定要治的,哪怕不能彻底治愈,也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去缓解。这是城市在经历了急促的发展过程之后的下一个目标。毕竟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当中数以亿计的人口涌到城市生活和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不只是拼命地去赚钱。这才是我们谈论宜居城市这个话题的意义。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标题】当我们谈论宜居,我们在谈论什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编辑 南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