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柳青
2016-06-15 09:53
梅州青年创业氛围渐浓。 何森垚 摄
对于“90后”创业者廖楚文而言,今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去年毕业时,学习设计专业的廖楚文与同学合伙开办室内设计公司。经过1年多的打拼,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如今考虑扩大公司规模的他们却陷入资金困局。
资金资源和智力资源缺乏是初创创业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如何解题?去年以来,梅州探索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创业协会、创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企业融资增信平台以及创业创新综合服务窗口等,3年内将投9000万元扶持创新创业。近两年,梅州也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
梅州市市长谭君铁近日率队调研梅州创业就业工作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双创”扶持政策更好落到实处,让“双创”人才和中小微企业享受更多阳光雨露,为加快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热潮
青年创业逐步趋于理性现实
2015届嘉应学院毕业生罗志杰并未到珠三角城市找工作,而是选择和同学留在家乡创业,组建“禾田小农”电商团队。谈及为何选择创业作为职业生涯的起步,罗志杰说,一方面是考虑到电商是发展热门,把梅州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通过互联网向外界销售具有一定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梅州“双创”氛围的鼓舞。“周围许多同学对创业都跃跃欲试,想要抓住社会鼓励创业的机遇。”
在梅州市创业协会会长、嘉应学院学生处处长徐文生的印象中,以前嘉应学院毕业生多选择到发达地区工作,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留在梅州创业。数据显示,嘉应学院2015年大学生创业人数与两年前相比增加三四倍。“来嘉应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咨询、申请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可以看出梅州青年创业氛围的浓厚。”徐文生介绍,嘉应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已有20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驻,今年下半年,创业基地还将招收一批创业团队,预计届时创业团队将达到30多个。
根据梅州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数据,2015年梅州籍应届毕业生约3.1万人,其中创业人数约为260人,创业率达1.5%,较往年有所上升。“预计今年创业人数还将持续上涨。”梅州市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双创”的环境不断改善。徐文生认为,除了政策鼓励外,梅州亲商、爱商的招商引资环境,丰富自然资源的从商环境也为“双创”热潮添了“柴火”。
此外,相较于大城市,梅州的创业门槛更低,更适合初创人员创业。“这里租金和人力成本相对低廉,也没有大城市竞争那么激烈。”廖楚文说,虽然团队内的人皆不是梅州人,但在创业之初,团队便定下了“非梅州不可”的决定。“跟大城市相比,梅州的创业环境更适合青年创业者生存。”
良好的创业氛围催生了众多青年人的加入,但在一波又一波的市场选择中,青年创业也逐渐趋于理性。徐文生说,在与大学生创业者的接触过程中,他发现通过市场的千锤百炼,创业者对创业会有更理性的认识,莽撞型创业越来越少。“相对而言青年创业者更有热情,浓厚的创业氛围也容易使他们头脑发热,但目前梅州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越来越多,创业者之间的交流慢慢增多。认识到创业不易,许多想要创业的青年会选择各种方式积累经验,再加入创业大潮,青年创业显得更加理智和现实。”
政策
毕业5年内创业可申请补贴
位于梅州市梅江区新中路的龙申教育是徐天楠创办的第二家培训机构。汕头人徐天楠2010年从嘉应学院毕业后,先在学校和银行工作,2012年,已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多年下来,徐天楠的培训机构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5年底,徐天楠选好店址准备开第二家培训机构,却遇到了资金困难。朋友告诉他,人社局针对毕业5年内的初创创业者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徐天楠向人社部门申请,并获得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共3.9万元,“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幸运的徐天楠成为梅州市促进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落地以来的受益者之一。
为鼓励青年人创业,梅州市自2014年以来出台了众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梅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可申领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最高可获得4.7万元的补贴。
“申领创业补贴的青年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上述梅州市相关负责人说,按照梅州市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相关政策的要求,申领人必须在大学毕业5年内,且他的初创企业已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部分补贴还要求初创企业吸纳就业并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一次性创业补贴只可申领一次,共5000元。资金补贴每年最高可申领4000元,最多补贴3年,即最多可申领1.2万元。而创业带动就业最高可以申请3万元。”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也是解决自筹资金不足的渠道之一。
根据《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初创者个人贷款额度最高为20万元,而合伙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的,可按照每人不超过20万元、贷款总额不超过200万元的额度实行“捆绑性”贷款。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300万元。个人贷款,合伙经营或创办小企业申请贷款的人员可享受最长不超过2年的免息贷款。
贴息标准方面,在规定的贷款额度内,个人贷款和“捆绑性”贷款可按照贷款基准利率最高上浮3个百分点据实给予贴息。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由经办银行向当地人社部门申领贷款贴息。
简而言之,初创创业者在自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创业所在地人社部门提交规定的材料,经审核符合资格条件的,向当地经办银行推荐,通过银行审批的,银行向申请人放出不超过2年的免息贷款,贷款利息由政府补贴。“申请人申请的金额会由人社部门和经办银行共同审核,以确定最终可供贷款的金额。”梅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破局
研究制定用好扶持资金细则
创业的道路曲折而艰辛,对于青年创业者而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廖楚文的创业团队最初仅3人,当时他们还未正式毕业,就已注册了公司。设计专业出身,也拥有在专业室内设计公司工作的实践经验,廖楚文的团队在设计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但由于团队里的人员皆缺乏管理经验,他们在企业制度制定、合伙人分工、利润分配等管理问题上遇到了难题。同时,公司逐渐步入正轨,廖楚文想要扩大规模,却困于资金缺乏。
廖楚文团队面临的困境也是梅州青年创业者普遍需要面对的难题。
徐文生介绍,有激情、有活力、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是青年创业者的优势,但创业资金、人脉、信息等资源缺乏极大地阻碍了青年创业者前进的步伐。
为扶持青年创业者,梅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为初创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但徐文生认为,部分政策流程复杂、要求严格,以至于无法真正惠及创业者。“比如信用担保贷款,需要申请人有第三方保证或是有抵押物品做担保,但对于青年创业者而言,这些条件是难以达到的。”徐文生说,青年创业者需要更接地气的扶持政策,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帮助。
梅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丘东涛认为,梅州金融体系不发达,给青年创业者融资造成了一定的难题。“创业之初,创业者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而言梅州金融体系还不够发达。”丘东涛建议梅州市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促进乡镇、村镇等中小微银行发展,鼓励社会多种融资机构发展。“同时,政府可与企业、社会一同建立青年创业资金的支持体系,例如设立创业扶持基金,专门支持青年创业。”
对于青年创业者创业资源缺乏的问题,丘东涛认为,政府可设立服务中小企业或青年创业者的办公机构,由政府领导兼任机构领导。利用这个办公机构的平台,整合创业资源,构建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培训,成为青年创业者的“家”,让青年创业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学习、交流、获取市场资源。
谭君铁市长在此次对梅州市创业企业的调研中,充分听取青年创业者的需求。对于部分创业代表提出希望政府政策能惠及更多青年创业者的问题,谭君铁要求相关部门深入创业群体,充分了解创业创新群体的需求,在领会上级“双创”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梅州贯彻落实政策、用好扶持资金的细则,不断提高扶持政策的精准度、可操作性。同时谭君铁鼓励青年创业者把“双创”政策红利转化为自身发展红利,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营造更好的“双创”氛围。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卢伟周 刘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