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匠心|全球首款商用VR眼镜,出自广州这家公司

南方+ 记者 任先博  2016-06-13 08:43

刚刚结束的全国高考,浙江的语文作文题是《虚拟现实与现实》。有网友点评说:“VR真火,高考考官也青睐它。”

VR,英文“虚拟现实“的简称,这是一种用计算机仿真出虚拟场景的技术。如果你去参加过广东省及全国各大科技博览会,或能看到一款看似蛋壳的VR体验设备—————蛋形太空舱。体验者坐在其中,带上VR头盔,就能开启一扇通向与“恐龙”来次亲密接触的世界之门。

这个蛋形太空舱,是广州玖的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来的。它采用了和公司名“玖的”音同的“9D”VR自主研发技术,从而奠定了该公司在国内VR业的江湖地位。2015年,该公司营收高达1.6亿元。截至目前,该公司全球范围内的线下体验店有2500家,并完成了两轮融资。

广州玖的董事长梁应滔。南都记者 马强 摄

细节若不真实,VR将“虚”成一片

一间狭长的研发室内,100多名技术员工或是坐在电脑前眉毛紧促,或是三三两两在交谈。

带上VR头盔,南都记者进入这样的世界:置身一片热带雨林,天空灰暗,脚下是一条破败不堪的木桥,桥下混沌的河水表面,随着微风掀起波澜。忽然,耳边响起节奏紧张的音乐,河水远处涌来一股股紫色,若隐若现。渐行渐近时,耳边的音乐节奏也随之加快。这个不明物嘴中吐着芯子,从水面露出半张脸,原来,它是条紫色的蟒蛇,当它完全从水中冲出时,竟然是条高达几十层楼高的巨蟒。还没来得及反应,这个怪物又张开血盆大嘴,向记者冲来……当不幸被这条巨蟒的血盆大口咬到时,南都记者手中的操作杆还会发出震感,模拟人体身负重伤时的反应。

这个虚拟世界的创造者,出自玖的研发室这群平均年龄为25—26岁的年轻人之手。在一台测绘仪器旁,研发人员王刚对着电脑,手中拿着仪器,不停摆动着。最近,他在测绘一款VR游戏,电影中的场景犹如美国冒险片《古墓丽影》,他对这款游戏的研发进程有些满意。

“一位女同事戴上头盔,体验了一声,还惊声尖叫了一下。”王刚有些手舞足蹈地和同事交流着,“你觉得音乐应该什么时候出现,你会作出什么反应?”他很怕游戏的一些细节不真实,导致虚拟世界没有“拟”,只是“虚”。

“VR强调的是沉浸感。”该公司技术总监梁应鸿总结,这种感觉需要声效、配乐和画面来呈现。当你置身于一个虚拟环境时,无论你是勇士或魔法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常人会作出的反应,虚拟世界中也要如此。

广州玖的虚拟体验区,测试人员被逼真的怪物吓到了。南都记者 马强 摄

花半年倒逼合作伙伴实现,VR眼镜全球首次商业化

沉浸感的魅力究竟多大?足以让一个人走上创业之路!

2014年,公司董事长梁应滔在美国第一次体验VR,内容是“过山车”。“现在看,当时的画面还是很粗糙的。”但这次体验还是令他印象深刻,过山车飞奔在曲折迂回的轨道上,他好像坐在车中,跟随变化的画面胆战心惊。那一刻,他知道自己对VR一见钟情了,想让它成为事业伴侣。

那一年,美国Oculus生产的头戴式VR眼镜刚出现,VR内容还只是处于小样阶段。梁应滔想在这个时候与美国VR同步发展,因为他觉得当时国内有些技术可以满足VR的需求。如当时国外一款VR产品,“用5D的凳子搭配一副VR头盔。整个设备造价20万元人民币。”但这个椅子在国内才卖人民币2万元左右,而且当时国内的动感技术已经很好,功能已经超过这个5D的椅子。只需一副VR头盔和内容而已。

“但寻找VR的头盔过程非常不容易,那段时间可说是一种煎熬。”梁应滔回忆,为了这副头盔,他们找遍国内各个城市。“发现根本没有人做这方面的研发。当时真的很着急,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过早介入这个行业。”

当时梁应滔和团队们已做好了VR内容,希望可以早点让用户去体验,有用户反馈,技术才有提高。但从美国带回来两副眼镜在研发时经过高频率测试和研究后,功能基本上处于损坏的阶段。也曾考虑过从国外引进,当时一副VR眼镜造价2000多元人民币,还算能接受。但当他们想去进货时,发现美国的公司也没有货。他们的眼镜不是商用,仅是给开发者用来研发VR的。

找了一圈,最后他决定和深圳一家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随后的每个星期,他和团队都穿梭于两个城市之间,“我们之前已做过内容研发,所以想用内容来催化加快研发眼镜的速度。”谈论的焦点自然是内容和技术如何结合。

当时,对于这个新兴行业合作伙伴也有些胆怯,“要不我们也学美国,先做开发者版本吧?时间还快。”但梁应滔坚持认为,“任何实验都是要通过真实体验来改进。”半年后,这家公司生产出了当时全球第一款量产现货供应的VR眼镜。2015年,梁应滔公司的第一款VR产品———9D虚拟体验设备投入市场。

晕眩感,在技术突破与质疑声中消减

“中国的VR行业可谓和美国同时起步,但确实错过了一些发展VR技术的关键性时间节点。”但梁应滔认为,这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寻求技术创新。

据介绍,在9DVR模式出现之前,VR体验基本上等同于戴VR头盔/眼镜体验。这种体验方式的弊端在于,非常容易在视觉的运动和身体的静止之间造成矛盾。“通俗点来说就是用户的大脑通过眼睛看到了运动的图像,以为的身体也在运动的环境当中。”可现实的情况却是,用户的物理位置根本没有丝毫变化,人体中的平衡器官由于完全没有感受到一点点的加速度变化,就对用户的大脑传达“你身体绝对静止”这样的信息。这样一来,用户不但无法感受到真实动感,还非常容易产生晕眩感。

为解决这个晕眩感,9DVR将动感仿真技术引入VR体验之中,为VR体验设备增加一个可360°旋转的多自由度动作模拟台(多自由度动感特效平台)。这个动作模拟台可以提供2G加速度和100Hz的高频震动,最大倾斜角度达到21.27°,还可以进行360°水平旋转,这就使它能够完美地模拟下坠、转弯、左摆、右倾、向前、扑后等真实空间位移,让用户的身体和大脑一起动起来。

2015年年初,梁应滔带着该产品参加国内各大科技博览会。“当时大众的反馈还是很好的,为我进一步完善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据悉,国外有科技文章抨击VR永远解决不了眩晕难题。梁应滔的设备也因此遭到了质疑。“2014年,我第一次体验VR时,也感觉到了眩晕。”但梁应滔认为,现在的晕眩感已经有了改善。他说,曾对公司内部和外部体验者做过一个调查,调研结果发现,66%的人可以接受15分钟的体验时间。

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入VR和知名企业投资VR,梁应滔认为,资本涌入是好事,但也需要冷静思考。VR行业大浪淘沙,有人风风火火地冲进来,一年后就黯然离去。“现在,更需要沉下心来做好VR的基础领域研究。”


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梁应滔:我觉得是在不同时间轴点做不同的事情。对VR行业来说,无论是做基础领域的研究,还是做VR应用、线下体验,都要在不同的时期,整体推进和提高技术。

如何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梁应滔:VR是新兴行业,有人看到它风风火火的表面,没弄清楚VR的技术核心是什么,只是做了取巧的办法,迎合大众的口味。现在更需要从专业的角度来发展VR,沉下心来做事。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