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留学必补两大短板,其实拼的是父母

壹父母公众号  2016-06-12 18:48

[ 本期嘉宾 ]

熊  莹

资深留学专家

书童英语创始人

艾德睿智国际教育咨询创始人

2016年6月7日,曾服务于新东方、新航道等知名教育机构的熊莹做客壹客厅,分享了对中美两国教育体制异同的深刻思考。她认为,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明显存在阅读和活动两大缺失,而这两方面对孩子成长极为重要。这两大缺失的责任在学校,在社会,更在父母。她给出了应该如何弥补的建议,一起来看看。

她讲了哪些干货  

大家好,我是熊莹,很高兴有机会在壹父母平台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个人的一些观察:在接受了长时间的基础教育之后,中国孩子们缺失了什么?

我跟很多父母不太一样,因为我对家庭教育的视角是反过来的。我从2000年开始做英语教育培训,那个时候接触到的都是要出国的孩子。工作的关系使我看到了大量教育的结果,从而不断溯源,思考教育的过程。

但是那个时候接触的多是本科即将出去读研的孩子,与父母打交道的机会少。2008年开始,我跟朋友创业做留学咨询,开始接触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定位高端留学业务,所以接触到一批优秀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美国大学的申请标准与国内高考有很大不同,需要准备很多材料,所以我需要不断跟学生聊天,帮他们整理过往的经历,准备申请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中国学生在两个方面有明显缺陷。不管什么地域、什么学校的孩子,这两个缺点都特别明显。

第一项缺失:阅读

在申请美国大学尤其是好大学的时候,他们喜欢问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要求列举去年读过的最有意思的书,斯坦福大学要求列举去年读过的学校要求读的书以及纯碎为了乐趣读的书,弗吉尼亚大学则要求学生详细介绍对自己产生巨大影响的书。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阅读。

提到阅读状况,每次见到孩子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们最近一年读的书。绝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没有啊!我都在准备考试,哪有时间读书?”即使把时间范围延伸到高一和高二,大部分孩子读过的书也屈指可数。绝大部分孩子的理由是没有时间读书,但实际情况是不爱读书。

偶尔一两个孩子说喜欢读书,但是谈到具体读了什么书,冒出来的名字令我感到可笑,继而可悲。90%以上的孩子冒出来的第一个书名是《哈利波特》,可见他们的阅读深度和广度非常不足。这些年,我很少遇到一个阅读量足够大或者对某方面了解足够深入的孩子。

从留学申请材料来看,中国孩子普遍在阅读方面存在巨大的缺失。其实不只是申请,我的学生中有的已经美国大学毕业生,也有的已经工作,他们跟我反馈的信息是:中国学生最弱的一项是阅读,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口语和听力,在大学第一和第二学期,中国学生的阅读量普遍难以达到教授要求的数量。

第二项缺失:活动

阅读的问题相对好理解,第二个问题家长很容易感到很疑惑。美国大学申请有一栏很重要——课外活动,要看这个孩子参加活动的类型、时间长度等。这一栏现在很受重视,不过中国孩子通常的活动是在高中阶段去敬老院,去支教,或者参加一些为了出国而搞的活动,比较浮于表面。


我发现了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孩子们喜欢参加活动,学画画、拼乐高、玩模型等,年龄越小的孩子参与的活动越多、越丰富,但大部分孩子到了初中以后,活动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不管是以高考为目标,还是以出国为目标,在活动方面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生活中好像就剩下一件事:准备考试!

中国孩子在活动方面最缺的是体育,弹琴等器乐特长相对好一些,但很难找到一个孩子从小坚持某项体育活动到高中,甚至大学。

这一点跟美国的孩子差异非常大。现在去美国读高中的部分中国孩子,刚入学时有很大困惑,不管擅长或者不擅长,美国高中要求学生放学之后必须参加体育俱乐部。

但是,中国的孩子由于校内气氛或者体制问题没有这样的机会,这就导致大部分孩子在填写课外活动时没有特点,也很难在活动中找出相关联的兴趣点。

缺失根源:录取标准的导向作用

阅读和活动这两个缺陷不仅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申请留学的孩子中普遍存在,而且在越小的城市中问题越明显。这由基础教育的整体状况决定,孩子进入到学校之后,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关注点逐渐集中到一件事情上——考试。

当下的孩子们似乎为了考试,放弃了兴趣,失去了自我。我见过很多孩子,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了无生趣!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学习也不是享受的事情,所以这些孩子看上去很拧巴很纠结。

为什么美国大学不只关注成绩,还要关注阅读和活动?深层次原因在于大学培养人才的目的和选拔人才的标准。

大学培养的是知识分子,这个称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知识分子是能够独立思考、对社会有责任的人,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改变社会。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光是听课和考试,阅读是最主要的途径。

美国大学的选拔标准明确告诉我们,他们需要的,是不仅能学习、还要让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的学生。他们挑选的,是除了会学习、还有各类活动经验的孩子。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活动在申请美国大学时的重要作用。如果大家成绩都很好,都从同一所高中名校毕业,但名额很有限,该录取谁呢?美国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团体,每年都有人毕业,录取委员会在同等条件下一定会优先录取能够补充各个社团力量的学生,以保证学校活动的正常开展。

而往往这个时候,中国学生会感叹一声:“哦,我就是分数高,没有别的东西。”

从更抽象的的角度去分析,阅读和活动会让孩子不仅作为一个学生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他兴趣广泛,思想独立开阔,沟通和领导能力强,生活更有乐趣等。因此,这两项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中国高考和美国大学录取标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导向作用,导致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的状况只集中在学习一件事情上,即学习好的孩子就是最优秀的孩子。

但从我的经验来看,单单学习好、不在其他方面拓展的孩子,恰恰是留学申请时最容易遇到问题的孩子。当下留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上升到与考北大清华相媲美的程度。最要命的是,美国大学有很多看不见的标准,成绩高的孩子除了成绩之外,其他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可以去跟美国的孩子去比较竞争。

我有一个如今在全美排名第一的女校读书的学生,她来自长沙雅礼中学,校内十分出色,高中的时候曾经去一个基金会实习,遇到一位耶鲁来的华裔女孩。她当时打电话给我,觉得自己快活不下去了,她觉得自己很聪明,拼学习完全没问题,但是却怎么也追不上那位耶鲁女孩在基金会干活的速度和效率,关键是对方人特别好,还经常帮助她,她连生气的资格都没有。这就是中美不同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的差异,对比强烈到连孩子自己都不断反思。

我接触到很多在国内各地名校读书的学生,成绩不错,但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少得可怜,也没有梦想。比如大部分孩子听说金融行业是大趋势,赚钱多,就问我:“老师,请告诉我如何申请金融专业?”

身为父母的你,是否想过教育子女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孩子通过优质教育最终找到一个挣钱多的工作,还是在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下培养出一个对社会有交代的孩子,哪怕他非名校毕业?

父母最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改变

我不断去观察周围所谓的成功人士,或者学生家长,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父母很优秀,是行业佼佼者,但是在孩子教育上却碰到很多问题,原因在于,大部分家长忘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如果观察孩子从小到大的整个教育过程,会发现父母的影响巨大,如果父母能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孩子,至少孩子可能成为与父母一样优秀的人,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孩子身上放大了父母相对不那么优秀的一面。

到底是谁的责任?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参加高考,不出国,阅读和活动的缺失与我们无关。有的父母说,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这是体制问题,中国教育体制和学校就这个现状,家长能怎么办呢?我们是被逼的,我也想让孩子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不可能。

我认为,即使孩子不需要申请美国大学,阅读和活动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两点恰恰是父母最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改变的地方。或者说,这两点恰恰是不需要学校和社会有很大投入,只需要父母给予更多关注就可能带来变化的两个方面。

不可否认,孩子教育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孩子上学之后家庭的影响会减少,但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父母仍旧可以给孩子施加正向影响,阅读和活动就是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的重要方面。

阅读和活动不需要有固定作业,只是孩子养成习惯后坚持不断去做的事情。我在沟通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孩子在这两方面做的不错,有自己想法,阅读量很大,但究其原因不是他们自己喜欢,他们的父母中至少一位喜欢阅读,父母不会随便向学校妥协,一定会给孩子留出时间去做喜欢的事,而且也不要求孩子在学校成为最顶尖的人。

所以,我想提醒更年轻的爸爸妈妈,在读书和活动这两件事情上,只要你意识到了,那么从现在就开始动手,把这些习惯根植在孩子的生活中,让他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都能够因为有这两样财富,成长得更健康,更迅速,更多元化,更符合社会需求。

如果你想让孩子以考试成绩为主,那就得做好另外一方面的准备。我在观察中发现,很多孩子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知道继续努力为了什么,除了应对考试,对于生活或者未来的工作压力完全没有概念,甚至某种程度上可能出现社交问题。

阅读和活动,是孩子们到了美国之后打开社交圈的两个主要方面,活动更重要一些。大部分孩子不是靠学习交朋友,而是靠活动。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这种机会,那么孩子在美国校园生活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其实即便在国内上大学,也会有类似情况,各种活动特别好的人很容易聚集一帮朋友,做更多的事情。

从另一个角度看,体育活动会为孩子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先生曾经跟我描述过他的凄惨童年,因为身体不太好,他小学时基本是两种状态:一种是生病,一种是等待生病。父母当然不希望自己孩子是这个状态。

如何弥补

既然阅读和活动在家庭教育中是最有可能改变的方面,如何去给孩子弥补这两项?

首先,你需要真的认同阅读和活动对孩子成长来讲必不可缺。

其次,一定越早越好。不管你的孩子多大,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现在就开始做。

第三,阅读是我们能留给孩子的最宝贵财富,及早开始亲子阅读。每天父母大概抽出20分钟到半个小时给孩子读书,尤其是给低龄的孩子读书。如果父母没有办法每天读,可以隔两天、三天,甚至一周有一天晚上跟孩子一起读书,这不仅能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而且能让孩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更亲密。

比如说我家老大从大概8个月开始亲子阅读,他每天晚上的固定睡前活动一定是读书,现在读书在他的生活中已经成为特别自然的事情,他没事时就去翻书读一读。

父母如果做不到亲子阅读,至少有另外一点可以做到——大量给孩子买书,阅读需要环境,不要让孩子只拿着一两本书翻来翻去。

另外,不论爸爸还是妈妈,家里最好至少有一个人有看书的习惯。如果父母确实没有这方面的习惯,那能不能做到:回家之后、孩子上床之前,尽量不要看手机、不要看电视,陪孩子玩儿。

第四,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最容易的是体育活动,可以给孩子选一个可能的项目,比如最简单的跑步,从孩子学龄左右就可以开始。如果在大城市,可选的活动特别多,滑雪、游泳、各种球类等。

体育活动对于高考加分的好处暂且不提,先讲一讲我自己的体验。我家老大从两个月开始亲子游泳,5岁之后进入正式的游泳班学习,一个明显的好处是比别的孩子生病少,抵抗力强,精力充沛,幸福感更强。

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周边的情况,选择一个体育项目。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兴趣,由此活动坚持的时间越长,孩子更有优势,更愿意参与,这样自然形成良性循环。体育活动不要小学之后再去考虑,那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有很多作业,而且他的自主意识强烈,更不容易坚持。

相对于其他活动,我个人更优先考虑体育活动,我曾经跟儿子开玩笑:“如果游泳足够好,靠这一项,妈妈就能把你送进很优秀的大学。”

这确实是实话,我有个学生在美国读高中,同等成绩要差一些,但他帮助学校在美国东部地区拿过游泳冠军,同时是学校水球队队长,于是他的申请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们先找他有意向的学校的教练,直接写信给教练,联系面试,教练当时就给了明确信息,说只要考到这个分数ok,我们需要你。最后,他靠运动特长拿到了理想学校的录取通知。

美国大学在体育方面对学生的需求非常高,因为美国没有职业运动员,许多职业运动员都在大学里产生。坦率地说,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更容易拿到奖学金。

最后,父母对自己的角色要充分认知。对今天听讲座的大部分家长来说,升学可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父母们现在考虑的是挑一个好小学,小学对口的中学好不好,孩子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怎么才能比较好地发展。

但无论如何,如果从终点倒推孩子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可能要比通过分析政策现状去帮孩子选择道路,要更可行。当我们看向更远的未来,可能就不会对现在的教育体系有太多的焦虑。

现在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幼升小择校,父母的焦虑特别明显,因为在社会上听到的关于小学的负面信息多过于正面信息。但我并不觉得小学的选择会严重到影响孩子的高考或出国留学,更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我们能把当下焦虑放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长远地考虑问题,可能孩子会活得轻松一点,因为指挥他的不只是考试,他不用在班里拿第一,不用被考试所迫,孩子可能就有更多的选择和兴趣空间。

如果不给孩子这种空间,等到他需要选择专业、选择未来的时候,他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很无奈:“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你说的那个东西。”“选择都差不多啊,我不知道喜欢哪个,你定吧!”

表面上看来,阅读和活动的缺失是中国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与美国孩子的差异,但实际问题是中国父母对自己角色的认知不足。

换句话讲,家庭教育的影响远大于社会和学校的影响,前提是父母认真考虑作为家庭教育实施者在孩子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编辑 陈峥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