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0 09:46
文|南都社论
“世界最大的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在高考期间,引起舆论官方关注。据媒体报道,对于毛坦厂中学的毕业生来说,当他们开始了宽松而自主的大学生活,回看高中三年,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名学生说,“刚开始在教室里面待着,感觉非常厌恶毛坦厂,搞死不想来,放假之后,就是现在上大学了吧,感觉毛坦厂的时间真的很充足,大学真的很无聊。”而“太无聊了”是不少毛坦厂中学毕业生对大学生活的真实感受,一名学生补充道:“真是这样。每天早上睡到12点,然后起来刷个牙,室友帮我带饭,吃好了再接着睡。”(央视《新闻1+1》6月7日)
或许媒体是想以此对比出高考前毛坦厂中学学生的紧张学习状态,但其实,高考前的“忙碌”、“紧张有序”,和上大学后的“无所事事”,“无聊”,几乎是我国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紧张学习到高考就结束,高考前的最后一课变为“撕书”,暴露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升学导向——— 一旦完成升学目标,就可能陷入目标迷失。
今年高考全国卷I的作文题是一幅漫画,内容为:“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100分,第二次考98分被家长打了一耳光;第二个孩子第一次不及格,第二次考了61分被表扬了。”针对这道作文题,有网友调侃道,一个孩子是上高中的自己,一个是上大学后的自己。看到这个段子,很多大学过来人都“会心一笑”,在不少大学,60分万岁还很流行,一些学生追求的不是考高分,而是“不挂科”,这和高中时代的每分必争,完全是不同的学习状态。
这是基础教育应试导向的必然结果。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只要考上大学就好了。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成为自己的目标,除了分数,没有自己的个体兴趣和梦想。在高考结束之后,大家所见的是,有的学生从高考结束到大学升学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无所事事。进入大学后,有的考上名校的学生,有严重的“高考后遗症”,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对于大学生活的规划,主要是如何享受。某校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就显示,“睡觉”、“无聊”,是大学校园最流行的词汇,发展到现在,高频词多了一个“上网”。
有些学生争相进985、211院校,但在入学不久之后,就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校园氛围感到失望,必修课太多,老师上课并不投入、课堂内容并不精彩。而由于大学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可有的学生没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导致宝贵时间被荒废,还有一些学生患上严重的网瘾,第一个学期下来,就多门功课不及格。据统计,大学生退学,集中在大学一年级,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合格。
这令人嘘唏,可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上演高考前奋发图强、高考后迷失彷徨的悲喜剧。而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是,高考前管得很严,目标是把孩子送进大学,而高考后,家长就开始甩手不管,学生想干啥就干啥。这令人困惑:我国社会关注高考,究竟要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大学生的身份吗?高考考进大学,只是成才路上的一环。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考进再好的大学,也可能一事无成。今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达到756万,到5月底,就业的只有一半,对此,有一些人的理解是,就业的都是“好大学”的学生,没有就业的都是“烂大学”的学生。其实不然,大学生就业靠的不是学校身份,而是自己的能力,以为考进什大学,就决定什么样的未来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但这种错误的观念还在整个社会蔓延,以至于高考变为人生成功失败的分水岭,也人为地堵死了学生在高考时的选择。今年,高考升学率超过75%,可以说,只要想上大学,就可以上,可为何还有这么严重的高考焦虑呢?是因为考生们都想进好的大学,其实,进任何大学,只要自己努力,都会成才,不是进入高职高专,就“废了”。
在强调“身份”的社会,高考后的录取,会给学生一个“学校身份”,学生获得这个“身份”,就被视为成功。但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获得新的学习机会,能否成才,完全看自己。这也是我国高考改革要取消录取批次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不再有批次的划分,也没有一本、二本的身份标签,这要求大学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告诉所有学生,中学学习的目标,不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而是为未来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做准备。不管大学的教育如何,每个学生必须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这才能对得起高中和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付出。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