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佬忆高考:成功的一锤子不等于精彩的一辈子

南方+  2016-06-07 21:11

叱咤风云的大佬也有过尴尬的高考经历,但高考失利并没有成为他们后来成功的阻力。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日,对每位考生而言,高考都是一次特殊的经历,一份难忘的记忆。即便是马云、马化腾、周鸿祎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咖,忆起昔日高考,也是感慨良多。

他们有些曾是高考的宠儿,有些曾在高考中经历挫败,有些则成绩平平,恰如一名最普通的考生。不过,无论是哪种考生,高考都只是人生的一个中转站,未来还有很多种打开精彩的方式。 

选志愿是门学问,也是人生的趣话

马化腾:天文太遥远,计算机更能看得见未来

马化腾原本准备走天文方面的路,经常想自然科学的问题,研究一些特异功能。1986年观测哈雷彗星回归,我用学校的器材拍彗星照片,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找到哈雷彗星的学生,还去写观测报告,得了一些奖,获得几十块钱的奖励。 
考大学的时候,马化腾问老师天文系毕业后的职业,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马化腾了解到那时候能去天文台的少,很多都是去当地理老师。那时刚好开始接触到计算机,觉得对这个也挺感兴趣,就考了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竟天文太遥远了。 

刘强东:弃政从商

刘强东小时候非常聪明,学习一直不错。他说,高中生活让他开了眼界。和那时很多后来选择下海的商业精英一样,他特别喜欢看《中国青年报》,感受外面的世界。“那时候的自己,是一个拥有坚定政治抱负的新青年。” 
老师们也很欣赏他,对他给予了厚望:虽然你改变不了这个社会,但是你回家可以做我们宿迁县的县长,在你的权限范围内,对宿迁人民好点,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 
于是他也因此有了一个梦想:从政做县长。在1992年7月高考成绩公布后,刘强东的高考成绩全宿迁第一。当时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在填报志愿时填写了人大社会学系。不过后来在大学他渐渐意识到社会学与从政无关,他开始放弃从政的想法。 
丁磊:父母说什么专业都能选,除了计算机 

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智慧的人。我在1989年考大学,是班上第10名,只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我隔壁班的同学现在是浙江大学的老师,他当时是第一名,高考的分数刚好比我高出100分。我当时看到电子科技大学的介绍,这个大学1956年成立,在四川成都,我也不知道成都在什么地方,看它地处天府之国,应该挺好玩,就把志愿填到电子科技大学,没想到第一批就收到录取通知书了。
其实我填专业也是很被动的,坦白地讲,我在中学并不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我很喜欢电脑,高中时就在苹果电脑上写游戏,自学完了BASIC语言。我很想选计算机专业,我父母说什么专业都可以选,计算机不要选,因为计算机对人体有害,每天坐在电脑前就像照X光。这个说法不是没道理的,当年计算机显象管的辐射非常大,对健康多少有影响。所以,我就填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通讯专业,我被分到了全校最小的系——微波通讯,一个系只有30个人。 
史玉柱:全县高考状元,数学差1分满分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爸爸是怀远公安局的,妈妈是一个工厂的工人。” 
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斥。1977年恢复高考,让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此前,他高中毕业就“下放”了。18岁之前,史玉柱随父亲两次见识过大上海的繁华,基本印象是“太大了”。最深印象是南京路上24层的国际饭店还有外滩,外滩的楼和怀远的楼是不一样的,非常洋气。此刻,尽管走在南京路上,史玉柱依然觉得他离大上海很遥远。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难。”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知道1+1不可能突破之后,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很早我又意识到我做不成这件事情,这是我理想破灭的主要原因。”理想破灭后的史玉柱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4年。 

那些年的奋斗,终会打开一片天 

马云:欣赏别人,欣赏自己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高大帅气的形象,没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没有聪明睿智的头脑。他的成功是靠不屈服于困境的精神,是一定要改变生存现状的决心。 
所以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没有参加第三次高考,而是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应该不会有的。 
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得好,而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理想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体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给了马云巨大的激励,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马云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而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年6月23日晚,马云给那年一些失意的考生写了一封信——《我们的运气在其他地方》,鼓励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 
“人生变化无常,今天的顺利未必未来就一定会成功。今天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机会。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进或考不进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你一定有自己的机会的。” 
俞敏洪:成功的一锤子不等于精彩的一辈子   

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的估计还记得,黄晓明跪在乡亲们面前求母亲同意自己再参加一次高考,而黄晓明的原型就是新东方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敏洪。家在农村的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但他的英语只考了33分,别的科目也很糟糕。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回家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一年后再战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有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二次落榜。 
俞敏洪只好回家继续干农活,但他仍对上大学念念不忘。俞敏洪后来去了一个英语辅导班参加补习,这次的复习真正变成了全职脱产学习。1980年俞敏洪第三次参加了高考,英语考试俞敏洪用40分钟就交了卷。分数出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但他的语文只有58分。填志愿时,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是老师帮他填的。 
然而到了8月底,俞敏洪没有收到任何录取通知,而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通知书。老师和亲戚们都说没戏了,俞敏洪心里非常非常难受,只好回家继续在地里种菜。直到有一天——俞敏洪后来回忆说:“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像范进中举一样跑到马路中间又蹦又跳,连大卡车都停下来看我们。” 
后来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上说过这么一段话: “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就感。我特别希望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学,都能顺着自己的爱好,拓展自己的心胸,在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活出精彩!精彩是人生持续一辈子的过程,绝对不是高考和中考一锤子就可以定下来的,这一锤子只是你的精彩之一!” 
张朝阳: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张朝阳的童年很自由、很快乐,加上父母又给他塑造了一个很宽松的家庭环境,他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对我很宽松,我当时就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1976年恢复高考,张朝阳备战。“我高考的时候没住校,每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和一大帮同学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去自习室温习功课。那时候父母给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只是自己喜欢学习,特别是喜欢学物理。” 
张朝阳的成绩一直非常好,经过5年的苦读,1981年他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高考是迈向成熟的一个分水岭 

李开复:高考只是人生表面的转折点

1978年年底到1979年年初,李开复将迈出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申请大学。SAT成绩出来的时候,他的数学考了满分800分,但是英文考得非常不理想,只有550分,这离哈佛大学的平均录取分数有很大的差距。后来,哥伦比亚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后来的经历证明,哥伦比亚大学年轻、活泼、新锐、自由的学风使李开复一生受益。 
“有人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我想把这句话改为:高考只是人生表面上的转折点。真正转折点应该是你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在积累的东西。希望各位考生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大学文凭对一个人的未来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也不是只有大学毕业才能够成功。”

周鸿祎:高考是非常好的人经历,很遗憾自己没参加过 
周鸿祎恐怕是为数不多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大佬。他因为参加各种物理竞赛得奖而被保送到了西安念大学。 

“我从小惧怕考试,高考前一不小心就混到大学了,后来上研究生也没有参加考试(只加试了英语就差点累吐了)。不过,我还是非常遗憾没有参加过高考,毕竟,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在我的记忆里,总也找不到高中和大学的分水岭,这样挺不好的,似乎人如果不参加高考,就可能谈不上成熟。” 
在谈到高考的时候,一向犀利的周鸿祎也流露出温情的一面,“我想对那些对高考感到紧张的人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好的经历,这是人一生中回忆的资本,能参加高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未经不得转载

编辑 陈峥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