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12:34
文|宋雁楼
出高考题,自古以来就是个高风险的事儿。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任开封府官员,出了一道高考题:”论独断”,让考生就历史上任用独断之臣一事放开了吐槽。
看上去很象是影射当时朝堂上的霸道宰相王安石噢!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王安石是信了。其结果是苏东坡被罢黜赶出京师,从此开启流放——召回——流放的人生震动模式。
据《清稗类钞》,金庸祖上,清朝名士查嗣庭,曾出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语出诗经,本已流传千年,应该是无毒无公害的吧?
可就是这道考题居然造成查嗣庭入狱惨死,全家遭流放,甚至当年浙江全省高考招生计划因此全部取消,本省士人六年不得考举人与进士。原因就是:“维止“是”雍正“两字去了头,这不是要杀皇上的头吗?
可见出高考题,自古以来就是个高风险的事儿。
后世的高考命题人虽然不会再有生命危险,但被议论品评,还是免不了的。但反过来说,挨得住多深的诋毁,就经得住多大的赞美。考题出得好,有可能成为千古佳话。
比如民国时期,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题,总体不难,但其中就有一道怪题——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
据说后来答案判对的只有3人,他们对的是“胡适之”。理由嘛,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答案用的是当时风云人物胡适的名字。
传闻这一答案并不是出题人陈寅恪的本意,陈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祖冲之”。胡适之的胡与孙行者的孙都是平声,平仄不协,不符合对对子的潜规则。只能说矬子里拔将军,勉强及格。
另一件事是闻一多录取臧克家。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时,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
闻一多对此击节赞赏,称从中看到了臧克家内心的苦闷与思索,于是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
大师就是大师,一个大师,必须具备能从幻光中辨识诗人的高超素质。
有时,考题会出得很有欺骗性,比如宋仁宗时,有一年诗题是《黄花如散金》,大多数人以为黄花不就是菊花呗,于是都奔着秋天秋景秋色可劲地写。GameOver。
只有六人看出了此句的真实出处:西晋张季鹰描写油菜花的诗句“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讲讲春天的故事,才是正解!所以,最后只有这六人被录取了。此处考的是阅读量。
如果你觉得这是偏题怪题,那就太小看几千年的科举史了。
科举制度中,四书五经是每年必考的。统共就这点东西,但命题不能重复啊,于是直接把考官逼成了黑暗料理大厨。他们把完整的句子截头去尾,或者将几句毫不相关的话剁巴剁巴凑在一处,端出一道道辣椒炒月饼级别的混搭菜式,美其名曰“截搭题”,并发展出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搭等各种细分菜系来。
咸丰年间他们隆重推出一道题目:“君夫人阳货欲”。
原文出自论语,但翻遍整部论语,你是无法找到这句原话的。
只有论语季氏第十六篇“邦君之妻”:……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论语阳货第十七篇:阳货欲见孔子...…
把一部儒家经典强行搭配出浓得化不开的肉味来。
不过,有时正常的清清白白的考题也会让眼神不好的学子整出肉味:
2012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忧与爱”,有悲催的考生将这个题目看成了“性与爱”。
额,答题时请第一时间倾听来自心海的消息,不对劲就是不对劲。您这是在考语文,不是生理卫生。
都说高考僵化只考死知识,其实现在早已改进了,尤其是在各校自主招生的面试中,有些考题极富变身为佳话的潜质:
复旦大学:玉皇大帝和如来哪个大?
华南理工大学:如果当年苹果没让牛顿发明万有引力,而是把他砸傻了,那么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改变?
北京大学:周杰伦《青花瓷》中有一句歌词“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请指出其中的语病。
清华大学:假设给你一次穿越的机会,你最希望穿越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人?干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大妈为何要跳广场舞?
江苏大学:炒菜应该用铝锅还是铁锅?
中山大学:恐龙穿越到现代会遇到什么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淘宝现柯震东囚服同款,请谈谈看法。
【来源】南都周刊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