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济总量赶上香港,广州真的牛过香港了?

南方+  2016-06-07 10:08

文|有料哥

8日召开的广州市政协十二届十七次常委会上,广州市长陈建华介绍,“十二五”期间,广州GDP年均增长10.1%,净增长8000亿元左右,2015年经济总量预计达1.8万亿元以上,赶上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和香港。

七八十年代生人看这则消息,有一种很特别的感受。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香港虽然是近在咫尺的一座城市,却是繁荣的西方世界的缩影和代表。港产片、粤语歌向那时的大陆青少年投射了一个遥远的花花世界的镜像。

周润发在港片中塑造的赌神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只是没想到,短短三十年,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格局就发生了变化。

在广州之前,上海和北京已经相继超越了香港,但这两座城市毕竟距离南方比较远,不能给人以切身感受。广州则不同,广州和香港地缘相近,文化上又同根同源。许多七八十年代生的老广州人都能说出当年香港亲戚如何接济自己的故事,还有那时从香港流回的那些新奇的商品……世易时移,从广东人的感观来说,确实颇多感慨。

现在的广州 VS 现在的香港

70年代广州珠江水很清澈 VS 70年代香港尖沙咀天星码头

小时候,香港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另外一个世界,没想到一代人的时间,我地广东人把自己的家建设成了小时候做梦也想不到的模样,是不是有小小成就感?

广州真的牛过香港了?

虽然广州的经济总量赶上了香港,不过也不要骄傲自满。决定一座城市在城市坐标系中地位的,是其功能和参与制定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话语权。在这方面,广州跟香港相差可不止一两个身位。

从经济发展质量来看,广州与香港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世界经济游戏规则不仅看总量块头

航运是衡量城市在世界城市城市体系中的坐标指标之一,也是证明总量不能等同于江湖地位的绝佳例子。

广州南沙码头。

论港口货运量,深圳集装箱吞吐量超过香港已经不是一年两年,201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403万标箱,超过香港的2228万标箱。但在世界航运体系中,香港仍然是枢纽港,而深圳和广州则是干线港。这不仅仅是因为香港的国际航线多,更重要的是香港在港口信息服务、边检查验、航运仲裁等服务方面远远领先。举个例子,国际航运约定仲裁地点,欧洲是在伦敦,远东则是香港。仅凭这一点,香港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就是难以超越的。

广州番禺是世界珠宝加工的中心,香港许多大牌珠宝商的钻石加工厂都设在番禺。为什么香港能成为全世界珠宝交易的中心,而广州只能做代工地?还是金融的力量。有料哥一位从事珠宝生意的朋友说,因为珠宝交易往往特别大宗,只有实力十分雄厚的财团才能做,而且对地方金融服务配套和国际化程度要求非常高。所以不光是广州,深圳的珠宝业现阶段也只停留在加工制造环节。

近年来,广州港发展非常迅猛。南沙港陆域广阔,是珠三角的几何中心,同时是华南六省内外贸的连接点,经过多年建设,南沙港已经具备停靠世界最大型船舶的港口条件。凭借这些条件,南沙港追赶香港的步伐非常快。

吞吐量距离香港仍有一段距离的广州,虽然确立了建设国际航运枢纽的目标,但实际上还任重道远。特别是在航运交易、航运仲裁等真正含金量高的领域。

在旧有的经济版图中,一座城市一旦占据了经济秩序的最高端,其地位是难以颠覆的。比如20世纪以来,世界金融中心始终是纽约和伦敦。然而在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后来者有许多弯道超越的机会。近年来,深圳金融在创新和风险投资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越香港。广州在金融、航运领域的创新也同样大有可为的空间。比如在金融租赁、航运交易方面,广州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创新的步伐还可以更快一些。

珠三角“三城记”怎么唱?

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广州在经济总量上超过香港,但在城市功能和话语权上与香港仍然不是一个量级。论金融,香港是亚太金融中心;论海港空港,香港是国际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东方之珠”至今仍是亚洲最著名的城市。迄今为止中国只有三座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都市,香港、北京和上海。广州和深圳,还在走向世界都市的路上。

不必为了广州经济总量超过香港而过于沾沾自喜,对于这个在城市功能、城市文化、城市管理都比自己高出不止一个身位的城市,广州应该继续保持学习姿态。

未来一段时间,珠三角的“三城记”将会十分好看。广州坐上珠三角经济总量的头把交椅,明确了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战略目标,将全面对标世界级城市;深圳成为珠三角的创新龙头,发展势头迅猛;香港作为区域内目前唯一的世界级城市,保有难以替代的优势。“三城记”如果唱得好,特别是能够搭好自贸区这个舞台,将帮助珠三角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大珠三角一直有所谓的“龙头之惑”。在长三角,上海是显而易见的龙头,在京津冀,北京的龙头地位也是天然的。而在珠三角,始终呈现出港深广三个城市竞合发展的格局。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珠三角料想还是唱“三城记”,而广州深圳将逐渐成为广东的“双子星”,其地位更加凸显,成为拉动区域转型升级的龙头。如果香港能以更开放的心态融入珠三角,更灵活运用珠三角的资源,其自身转型升级可能会更顺利,而珠三角也会从中更加得益。

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始终是广东省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前期,广东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生活物资的输送,包括水、电、农副产品等;后来,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商贸上加强往来,通过CEPA向香港输送不断壮大的购买力。

今后,广东能够向香港输送的最大资源,应该是自贸区。香港受制于空间,产业难以拓展,而南沙、前海恰恰提供了这种空间。而且,不仅仅是空间,自贸区对接的是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广阔的市场。随着香港年轻人纷纷开始外出就业创业,“同声同气”的珠三角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就近的舞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京津冀的格局没有变,长三角的格局没有变,珠三角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珠三角是一个市场化发育程度最高的区域,因此区域内的城市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机会。良性竞争与合作,是珠三角经济活力源源不断的源泉。我们欢迎和拥抱这种变化。不论“三城记”怎么唱,只要大家都在大步往前走,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

编辑 杨小妍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