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区镇村共谋生态文明 建设体系不断优化

南方日报  2016-06-07 09:26

“又一个大写的骄傲!”“越发觉得在珠海定居是件多么幸福的事!”“珠海不只环境美,人也美”……连日来,珠海荣膺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自豪的感情持续发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宽、涵盖范围广。此番获奖,是珠海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久久为功的结果。于珠海而言,在生态文明领域屡有建树,离不开政府、社会、市民的共同参与。

经过多年的努力,珠海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市、区、镇(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形成了全市一盘棋的生态文明发展版图。

目前,珠海市和三个行政区均获得“国家生态市(区)”命名,先后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村)13个,广东省生态示范乡镇(村、社区)25个,市生态示范村(社区)271个,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到每一个基层细胞当中。而随着建设体系的不断优化,珠海生态文明建设也将注入越来越强的“源动力”。

市级“大脑”

为生态文明构筑刚性“硬约束”

“生态环境指数(综合):香洲区161.5、斗门区181.7、金湾区158.0……本周(5月27日-6月2日)全市生态环境状况优秀。”这是珠海市环境宜居委对外公布的最新一期“生态环境指数”。

去年3月30日全国首发的珠海“生态环境指数”,将生态环境状况量化为指数形式,由环境空气指数、水环境指数、公众投诉指数三项内容构成,共6项指标;采取“绿、蓝、橙、红”四色标示来反映生态环境的“优秀、良好、基本平稳、预警”等状况,每周一发布一次。

截至2016年5月23日,生态环境指数已发布61期,整体环境质量优良。

“香炉湾沙滩修复后,前来栖息的白鹭增加了不少!”珠海市观鸟协会会员张列妮把生态环境的点滴变化都看在眼里,而手机里的“珠海生态环境指数”也正印证着她的感受。

晒出来的生态环境指数,既能让公众及时了解生态环境现状,也有助于珠海市及下辖各区政府及时发现本辖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及时预警影响公众健康和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倒逼辖区政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珠海市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创新之举。

市级层面是珠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脑”和“发动机”。多年来,珠海市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协调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形成市委领导、人大、政协督导、政府实施的组织管理机制,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筑起坚实支撑。

突出法治引领,注重系统谋划,依托制度平台,强化执行刚性--这是珠海市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基石与亮点。

据了解,珠海制定实施了十八大后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完善了一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法规体系,刚性规定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指标要求,明确了各区、市直各部门生态创建职责分工,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其中不少制度颇具创新意义。2015年,珠海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共对全市8个区和17个职能部门进行评分,通过强化考核结果,使生态文明建设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

在操作层面,珠海市环境保护局从注重污染治理等具体生态环保工作,转变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谋划,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统筹推进“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环境更安全”四大生态工程,成效显著;同时,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执法改革,探索市监控预警、区主体负责、镇(街)执法监督的“三级执法”架构,强化市区镇村“四级监督”,提高环保执法效能。

“好环境的‘诞生’,源于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支撑。”专家指出,珠海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展示了全市层面在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落实监管等方面的作为,将为生态文明建设赢得更多红利。

区级“骨架”

“承上启下”发挥枢纽功能

再过一个多月,珠海的前山河就将迎来首个保护日。作为珠海的“母亲河”,前山河综合整治提升备受市民关注,而作为主战场的香洲区,提出了污水处理“四个百分百”目标,推动污水管网向旧村场覆盖,减少前山河污水排放。截至目前,红东、洪湾等10个旧村末端截污工程已完成,南沙湾、均昌、成益、红生等12个旧村场截污工程正在施工中。

以山海相依、陆岛相望为特色的珠海,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就在香洲大力推进前山河治理的同时,辖区内水源保护区占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面积90%的斗门区,也利用新农村建设契机,投入超过4亿元的资金,大力开展农村污水整治工作,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全覆盖;而横琴新区目前配套污水管网已累计完成投资3亿多元,建成覆盖全岛的污水管系统100多公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全市一盘棋的生态版图里,区一级承担着主体和枢纽角色,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今年,香洲、金湾、斗门相继完成区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编制,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系列工作。在市与区上下联动、区与区横向互动下,一个支撑全市生态文明发展的“骨架”逐渐形成。

为优化生态格局,香洲去年深入推进“三清”(清土地、清产业、清政策)工作,清理整治企业32家,腾出厂房面积约4.61万平方米,同时,进一步淘汰化工、电力、造纸、电镀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为高端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而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香洲加大培育具有绿色生态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截至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0:37.7:62.3,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改善水体质量是金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笔者获悉,金湾区今年已研究制订《金湾区水环境污染治理三年(2016-2018)行动方案》及配套的执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2016年治污工程全面开工,2017年治污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治污工程全面建成。为实现目标,金湾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河长”、“段长”制度,多部门协调推进。其中由副区长担任“河长”,各镇镇长担任“段长”,对水污染治理、水源保护、水环境质量监管工作负总责。

斗门拥有港珠澳地区唯一成片的山水田园资源,山、水、林、田、湖生态框架清晰。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三重目标,斗门利用政策契机将包括莲洲镇、鹤洲北垦区以及白蕉镇、斗门镇部分地区在内的312平方公里近半数的土地面积划定为斗门北区生态农业园,重点发展都市农业、生态旅游业,打造粤港澳生态旅游休闲区和区域性生态保育区,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而去年挂牌自贸区的横琴新区努力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生态岛,开展了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内里程最长、体系最完整、管理最先进的地下综合管沟;还出台了《横琴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执行严格的企业环保准入门槛,禁止一般工业制造业和传统加工业项目上岛,岛内累计引进高端产业项目65个,总投资超过2500亿元。

珠海生态文明建设屡获殊荣

镇村“细胞”

打通“最后一公里” 让生态文明“有血有肉”

走进金湾区三灶镇海澄村,村道旁边两层楼高的垃圾分类站分外显眼,4种颜色垃圾箱一字排开,宣传栏上的标语提醒村民“垃圾‘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 。

在村民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比例相对较大,约占35%。为此,垃圾站摆放了一台专门处理餐厨垃圾的设备,通过将餐厨垃圾翻倒进处理容器进行发酵,只需要5天的时间,餐厨垃圾就能发酵成达标的肥料。

海澄村是珠海新农村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村,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及垃圾袋如今已深入到每家每户。据悉,海澄村日产生活垃圾约11吨,目前日处理餐厨垃圾约4吨,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约3吨,不可回收的垃圾约4吨,也就是说,垃圾分类之后,海澄村每天垃圾减量约7吨。

在海澄村试点带动下,目前,金湾区辖下21个村居122个垃圾房污水处理系统全覆盖已经动工建设,目前海澄村、三板村、广发村、沙脊村的小型单独污水处理站已完成建设,居民生活污水经过处理站处理后,达到国标排放标准。

如果把区比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骨架”,那么各镇街和村居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

具体来说,珠海的镇街和村居层面,着力进行小城镇的绿化美化及区镇级公园建设,并全面带动乡村绿化,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通过工业入园行动,优化乡镇企业的布局,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形成一批具有经济活力和生态魅力的新农村。

统计显示,珠海目前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村)13个、广东省生态示范乡镇(村、社区)25个、市生态示范村(社区)271个,让珠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血有肉”。

2014年春天,几张油菜花田的照片通过网络的传播让珠海一个叫耕管村的小村庄火了起来。该村用不到3万元钱种出一片60亩的油菜花,在两天的周末时间吸引了10万人次前来观赏,借着火爆的人气,耕管村民实现60多万元的旅游收入,给外界带来了十足的震撼。

接着,斗门区趁热打铁策划了“首届斗门乡村旅游节”,以镇为单位制定了“一村一品、一品多村”的发展战略,开启了向特色旅游业转型的步伐。如今,莲洲镇的十里莲江、水乡花海,白蕉镇的南澳樱花园、斗门镇的特色文化等项目都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形成了斗门的特色旅游品牌,村民的收入也在一、三产业的有机嫁接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村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单位,把村居的基础打好了,生态文明建设事半功倍。”有专家表示,珠海打通生态文明建设镇与村的“最后一公里”,将有效巩固深化生态文明创建成果。

珠海“十三五”争创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探索建立生态环境

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获得“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的城市,标志着珠海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位于领先地位。笔者了解到,珠海将在“十三五”期间争创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其中,将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

据介绍,在统筹推进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方面,珠海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全市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城市美化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道路绿化普及率实现100%,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达100%;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的前十位;各主要河流、饮用水源地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保持100%稳定达标。与此同时,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全市196个重点废水排放口和39个废气排放口实现24小时自动监控,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逐渐形成。

珠海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创建主力军作用,巩固政府、社会、市民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创建合力,在“十三五”期间争创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协同发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精准对焦,全面攻坚生态创建重点难点;统筹兼顾,着力谋求“三生”共赢绿色发展——这构成了珠海下一步工作的“三部曲”。

其中,针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珠海将精准发力解决。比如,进一步推动全市高端产业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并做好闲置用地的清理和处置,盘活、优化利用建设土地,提高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同时,按照广东省下一步出台的实施细则和工作要求,建立珠海市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在各区借鉴试点地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的经验,探索开展本地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

■各级行动

1.香洲:今年新建20个社区公园

香洲区将市民休闲娱乐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区规划建设132个社区公园。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公园78个,为居民提供了一批功能日益完善的户外活动场所,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今年香洲区还将新建前山桥底、茂丰北等20个社区公园,正在开展招标工作。

2.万山:桂山海上风电项目即将实施

拥有大小106个海岛的万山区,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生活垃圾离岛无害化处理模式,即对海岛镇村生活垃圾进行在岛收集、运输和压缩打包,通过海上船运至市区,再转运至西坑尾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垃圾污染问题,极大地提升、改善海岛生活、旅游环境。

在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方面,万山结合桂山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海岛智能微电网,大力发展以风能、波浪能、太阳能为主的清洁绿色能源。桂山2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即将转入实施阶段。海岛道路照明和公共照明设施已经逐步实现太阳能、风能、LED等清洁能源或节能技术。

3.市发改局:14个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十三五”规划

由市发改局牵头统筹编制的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加强统筹协调,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规划中单列“生态文明”类别,把单位GDP能源消耗、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公交车使用清洁能源比例等14个指标纳入珠海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市发改局还组织编制了《珠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纳入“十三五”专项规划。

4.市科工信局:大力培育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该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先进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49.6%、27.33%和38.67%。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快速发展,三产比重调整为2.3:49.7:48.0。

此外,加快实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搬迁,推进粤裕丰钢铁、红塔仁恒纸业、裕华聚酯等企业整体搬迁,积极引导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实施技术改造,加快转型升级。

5.市住规建局:近六成陆域面积纳入生态控制线

目前,珠海已划定1051.08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占陆域总面积的58.44%,确定了70%的受保护的城市开敞空间,明确了生态保育用地、休闲游憩用地、安全防护用地、垦殖生产用地四大类用地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禁区,构建了珠海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并有力的促进了“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城乡特色风貌控制线”的“四线”管控体系的建立。

6.市市政林业局:基本实现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园

2015年,珠海新增各类绿地59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0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5平方米/人。截至2015年底,珠海市共建成包括绿道驿站在内的“兴奋点”200多个,建成绿道896公里,完成了116处道路绿化建设提升工程,累计绿化道路里程296公里;建成了284个社区公园绿地,总面积达到212万平方米,基本实现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园。

7.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打造“海底森林”

珠海高度重视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目前,珠海在万山东澳、外伶仃、竹洲-横洲、庙湾、小万山、大蜘洲等海域共建设完成6座人工鱼礁,省、市、区共投入建设资金8520万元,建造礁体8793个,礁体空方259032立方米,礁区占海面积1373公顷。人工礁体投放不久,礁体就有了大量的贝类和微生物附着,礁区附近海域“聚鱼”现象比较明显。

8.市交通运输局: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近年,珠海已陆续投放400多辆电动公交车和400多台电动出租车,另有LNG公交车1100多辆,CNG出租车1300多辆。清洁能源公共交通车辆推广应用力度在全省位居前列。今后,珠海将根据省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实施意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放力度。

■珠海“绿”故事

点题1.一个村庄的绿色崛起

一个工业发展受限制的地方,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民生建设钱从何来?在生态补偿制度的护航下,经过几年的摸索,斗门区莲洲镇也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中,莲江村更是以实践告诉外界,在生态上做好文章,走绿色发展道路,效益同样喜人。

每逢周末,莲洲镇莲江村都会迎来不少村外的游客,为宁静的小村庄增加不少生机。时间若往前推几年,这个村子却是另外一番模样:没有沥青铺设的村道、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形象总与“贫穷”挂钩。

莲江村当年的情形可谓是莲洲镇的缩影。作为全市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莲洲镇为保护生态环境放慢了工业发展,村域经济有待振兴,也被入不敷出的财政收入所困扰。眼看着别的地方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不少莲洲镇的干部和村民急在心里。

随着珠海推动落实生态补偿工作,出台《莲洲镇生态保护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方案》,转机开始出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考核”、“谁受益,谁补偿”和“补偿与激励相结合”三大原则,市、区财政每年对莲洲镇补助约2800万元,作为生态保护补偿资金。

钱到位了,怎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莲洲镇一名负责人告诉笔者,为把生态补偿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当初镇里对此还专门开会进行讨论。一番商讨下,莲洲镇最终决定,一方面,加大对教育、社保、农业、卫生等基本民生事项的投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则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笔者在莲江村了解到,该村在整合旧村落和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打造了“十里莲江”等生态旅游项目,通过土地流转、门票分成、吸收就业、客栈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渠道,提高村民收入,富农惠农成效明显。

“绿水青山真能换来金山银山。” 莲洲镇一名干部坦言,以往总觉得守着生态环境没用,如今尝到甜头,受莲江村启发,各村纷纷探索各自的绿色发展之路。

其中,红星村引进逸丰铁皮石斛种植项目,东湾村引进大型花木企业种植高端花卉,耕管村引入九洲江公司开发油菜花旅游项目,此外,石龙村的“岭南大地”、光明村的珈蓝乡村文化酒店、三龙的“梦里水乡”、粉洲的“粉庄乐团”等生态旅游项目正在逐步发展,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养生健康的新业态。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奇认为,通过引入激励性资金,引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使得莲洲镇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资产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形成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点题2.在珠海做一名“浪漫骑士”

沿着情侣路往唐家湾方向骑行,一路上基本设有单车道,穿过遮天蔽日的树冠,呼吸着海边清新纯净的空气。行进淇澳岛,一条木栈道挺立在红树林间的泥滩上,听车轮碾过木板的哒哒声,看胆小的红蟹、弹涂鱼钻入洞穴,不远处迎接人们的还有黄牛和飞鸟。

这条淇澳岛生态骑行路线,是珠海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会长谭忠铭最常向外地人推荐的珠海骑行选择。“建在省自然保护区内的绿道非常惊艳,可以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淇澳岛服务设施完善,骑行间隙,谭忠铭喜欢在岛上喝咖啡、晒太阳,亦或找间农庄就餐。

近年来,淇澳岛骑行条件不断得到优化,谭忠铭是其中的见证者。“以前红树林里面是断头路,需要原路返回,2012年前后政府将断头路打通建起绿道,实现环岛骑行,更加畅快惬意。”

自行车骑行作为绿色环保的运动项目,如今已成为绿色珠海的一大剪影。

不同于国内多数城市道路设计,珠海随处都是单车道,并且提供有公共自行车服务,自行车出行也成为很多人常态化的代步方式。珠海自行车爱好者更拥有广阔的骑行空间,若休闲近骑,可北上会同村、翠亨村,远骑可向西至珠海机场、珠海港。

谭忠铭介绍道,珠海市自行车运动协会成立于1998年,现有会员约1万余名,呈增长趋势。“珠海推出的公共自行车让更多人爱上骑行生活,也带动了自行车运动发展,预计珠海自行车骑行爱好者达10多万人,占珠海总人口比例很大。”

速度与激情在珠海浪漫的月夜下碰撞出火花。由珠海自行车运动协会发起的夜骑活动已持续近3年,每星期三晚8点半在海天驿站集中,经港湾大道至白埔路、情侣北路,最后到达格力海岸广场,骑友也可从各自方向到格力海岸广场汇合,再按各自意愿自由活动,看星空璀璨,听海涛阵阵。

与此同时,夜骑队伍中还进行较为专业的公路团练,一两百名公路车车友在格力海岸广场附近地带绕行5圈,共50公里。“场面十分壮观,像打比赛,平均时速能达到40公里。”谭忠铭说,参与夜骑活动的公路车友加上普通骑友总人数一般在三四百人左右。

除了夜骑,珠海自行车运动协会每星期日都会开展常规骑行活动。“我们规划出几十条不同路线,每次活动都不会重复,路程控制在70至150公里内,经常骑到中山、江门等周边城市,当天可来回。”谭忠铭说。

最近两个周末,谭忠铭带领着协会10人至珠海西部探路,希望为骑友找到更多本地的优质路线。“很多年前我们就把珠海都骑遍了,现在计划结合西部各地特色,将绿道、河堤、农田、古村等串联成一条环线,新路线将在一两个月内推出。”

“期待珠海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满足市民自行车出行需求,推动珠海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谭忠铭建议,珠海可以建设更多的单车道,并改善某些设计不当的路段,为绿色出行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点题3.一段污水管网的“康复”历程

由于经常要去泵站等地踩点,陈嘉文办公桌上的文书材料早已堆积如山。为了按时完成日常工作,他一大早便赶回办公室,谁知刚坐下,桌上的电话便响了起来。

“喂?请问是金湾区红旗镇环保工作站吗?”

“是的,请问您是?”

“这里是平沙水质净化厂,你们那过来的污水情况不对呀。”

作为站里的主要工作人员之一,陈嘉文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去平沙了解情况。

从2014年12月起,红旗镇便实现“污水过江”,经镇内管网收集的污水均送至平沙水质净化厂处理。但厂里的工作人员发现,红旗镇的污水收集率非常低,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值这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为例,前者一直维持在15以下,后者也基本低于2,最低时竟只有0.068。

“肯定是你们的污水管网出问题了,得赶紧去修复。”现场工作人员对陈嘉文说,这种情况若是持续下去,一来厂里的污水处理资源会被浪费,二来红旗镇的水污染问题也得不到有效治理。

陈嘉文一听,立马着急了起来。他喊上工作站的另一位同事,拿起红旗镇的规划地图往桌上一摊,便开始商量工作安排。

原来,由于地质下沉、路面施工、河道清淤、市政绿化等客观原因,埋至地下的污水管道很可能发生变形、渗漏等问题。两人要做的,便是通过“体检”找出问题管道所在,并予以修补。

但是,红旗镇已建成的污水管网不仅包括长达22公里的珠海大道主管,还有包括南翔路、红旗路、金荷路、双林大道在内的8公里污水收集支管。“这么长的管道设施,检查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陈嘉文表示,他们花费了60天的时间,整天骑着摩托车,排查管网线路,每到一处接口井都需爬到地下查看情况,有时因为绿化等原因,还遇过找不到井口位置的窘境。

当然,得益于工作站的细致工作,镇里管网的污水收集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污水的化学需氧量基本维持在30以上,旱季时最高达到了87.2,而氨氮值也有8以上,最高还出现过13.2。

陈嘉文回忆说,原来红旗镇的水质状况比较糟糕,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家户户直排污水进河涌。如今的管网建设,让当地的河水质量有了较大改观,“现在很少有人来投诉环境问题了,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他透露,除去这30公里的污水管道外,红旗镇其他地区的排污体系仍为雨污合流制,目前镇财政已明确投入2.4亿元,建设镇内中心区域、幸福片区、大林片区、矿山片区等地的污水管网工程,以BOT模式交由珠海水务集团代为进行,“预计这个工程能在2017年底全部完工。”陈嘉文说。

【采写】吴志远 江芬 崔森

编辑 胡净栋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