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彪 2016-06-07 08:42
看病难,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患关系紧张,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说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国家层面看,无论是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还是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对医疗本身的药方已经开出,但如何落地发挥最大效用,仍需每个地方在遵循同一个医改方向基础上的创新实践。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在惠州,有越来越多医生获得到国外进修的机会,接触、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尝试将之逐步与惠州本地的医疗实际相结合,探索国际化先进水准的医疗服务方式。
1.德国医院,先看病再寄账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来德国之前也了解过欧洲的医疗体系,如今能亲眼见证,印象更加深刻。”赴德国进修三个月之后,邹文蕙发出这样的感叹
2015年12月,作为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的副主任医师,邹文蕙在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应急管理学会”)的协调下,到德国帕德博恩约瑟夫基金会兄弟医院(以下简称“帕德博恩医院”)进修,亲眼见识了中德两国医疗体系的差异。
与惠州类似,邹文蕙进修所在学习所在的帕德博恩市,是一座拥有1200年历史的历史古城,进修的帕德博恩医院则是一家囊括骨科(又可细分为脊柱和关节等)、泌尿外科、胸外科、放射科等科室的“准专科医院”。
在两相比照中,邹文蕙对国内医疗发展所处的阶段特点有更深的体会。以家庭医生为例,惠州正在推广的签约式家庭医生服务,这方面德国无疑走在了前面。
邹文蕙说,在德国去医院看病一定要预约,市民一般也都不会直接到医院去看病,即便去了也只能看急诊。病人首先要看家庭医生,也就是社区医生,和国内有所不同的是,社区医生里有全科医生,也有专科医生。社区医生初步诊断后认为需要送专科医院或大学附属医院处理的,会联系医院安排就诊时间,病人再去就诊,患者病历资料等均由社区医生进行详细记录通过网络传送或传真至上级就诊医生处。
到医院之后的诊疗和国内也有所不同。德国没有家属陪护制度,住院病人全部由护士和护工照顾并提供一日三餐。到德国后,邹文蕙突然感到心悸,朋友把她送去医院,急诊科要求在医院留观一晚,做了抽血和心电监护等检查,护士给她送来了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第二天,医生判断她可以出院了,给了邹文蕙一封信,里面是出院小结之类的文件。“在从头到尾的过程中,没有人和我说过钱的问题,只是说会有账单邮寄到住处。”这种处理方式,让初来乍到的邹文蕙很惊讶。
2.院内分工明确,院间衔接紧凑
在帕德博恩医院进修的三个月里,邹文蕙经常看到医生去其它医院会诊,也会看到其它医院的医生过来会诊,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话远程会诊,讨论病历。与之相比,据记者此前采访了解到的情况,惠州各大医院主要以院内各科室会诊为主。
德国医院之间的协作非常紧凑,邹文蕙说,德国的大多数医院都是专科医院,科室设置不全,病人如果遇到其它科室的问题,打个电话给急诊科,会有急诊工作人员拿着担架到病房接送病人,及时转院。
邹文蕙曾经遇到一个需要紧急转到其它医院的病人,没有家属陪同,转院全过程由医院工作人员完成,而且速度很快,这让邹文蕙很诧异,“居然没有家属签字之类的流程,德国人认为要先救人,其它的以后再说”。
此外,救护车也是几家医院之间轮流出车,邹文蕙举例说,今天a医院,明天b医院。后天c医院依次排序出车,如果遇到急救病人数量过多,则会互相协助,有一次大巴车出车祸,有几十个人受伤,分别送到几家医院救治。
这方面,惠州急救中心也已经开展数次类似的急救协作训练,不仅涵盖市区主要公立医院,还涉及各县区人民医院,甚至请来深圳急救方面的专家提供指导意见,但实际效果如何,尚需实践检验。
除了院间协作迅速之外,医院内部各个岗位之间的分工也更加细致,让医生将精力更加集中到关键的诊疗工作,是德国医院有别于惠州在内的国内医院的一大特点。
邹文蕙说,在德国,让医生花很多时间去写病案文书被看作是一种资源浪费,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做手术或者处理病人。医生只口述治疗过程并录音,由秘书整理成文字文件,实验室及各种检查报告单的打印都是由秘书负责。整理好病历后医生签字确认即可。
3.定位动作“二合一”,用影像沟通病情
像邹文蕙这样在2015年获得出国进修机会的市中心人民医院医生共有8位。
邓一帆,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生,去的是同属德国比勒菲尔德基督教医院,三个月的进修后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工作流程很严谨,设备很先进,对病人的关怀很细致”。
以一台常规手术为例,邓一帆说,进行手术的当天,各医护人员就会各司其职,从麻醉准备到体位安排都准备妥当。从病人进入手术室开始,所有医护人员的动作都没有任何迟疑和耽搁,流程顺畅,表现得非常专业。
这方面,邹文蕙也深有体会。在国内医院,放疗科的固定体位和CT定位是两个步骤,固定体位在模拟定位机上,CT定位在CT定位机上,这样病人需要跑两次,技术员要摆两次体位,往往还需要医生在旁边全程观察。德国医院则是合并为一个步骤,在CT定位机上固定好体位后立即开始CT扫描定位,基本上由技术员独立完成,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节约了医生的时间,也方便了病人。
在病人方面,邓一帆注意到,每位医生和患者见面的时候都会问好、握手,在解释病情方面都很周到,需要的时候还通过影像设备逐步分析解释。
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惠州也正在迎头赶上。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荆国杰特意辟出一间会议室,主要用作与患者沟通。大屏幕上放着患者的各种检查情况和病患示意图,主治医师讲解手术的过程、风险和可能出现的状况,取得不错的效果。
除了用于医患沟通,德国的医院影像系统已经实行了数字化传输。“这里看不到CT、MRI等胶片,他们不冲洗胶片,医生直接在电脑上阅读患者的影像学图像。”邹文蕙说,这样不但能让医生及时获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还无需患者跑来跑去。检查报告也同样如此,直接在电脑读取。
重症医学科的李正功则对国外医院对影像学资料的深入解读印象深刻。2016年2月开始,李正功到美国一家医院进修,他告诉记者,以心电图的观察为例,在国内学习和应用时不会太注重细节,而美国医疗机构的医生可以从一个心电图就推断出患者存在哪些方面的疾病。
此外,还有一点让李正功印象深刻:在美国,由于医生普遍接受了规范化培训,无论医院规模大小,医生都有水平接近的专业水准,一位患者到不同医院看病,得到的医生诊疗意见基本一致,而这正是国内医院所欠缺的。
4.赴外进修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从2015年开始,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合作,每年定期分批组织各专业骨干医师赴意大利、美国、英国、爱尔兰、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参加为期3个月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的研修培训。
科教部主任石咏军表示,除了对思想素质和英语基础有要求之外,对参加这一培训项目的医师还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由于名额有限,在满足这些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市中心人民医院还会和国际应急管理学会的专家一起对申请医师进行审核、面试,只有通过筛选的“幸运儿”才能得到出国进修的机会。
根据石咏军向记者展示的一份文件显示,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选派国内医疗人员赴国外知名医疗机构研修培训的各项目中,接受的总人数基本为全年4期,每期20人到25人左右。
邹文蕙等第一批到德国、意大利、美国和英国4个国家进修的8名医生目前已经全部完成进修,返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石咏军说,现在正准备安排第二批,但具体时间和进修内容尚不确定,“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会根据这边选拔医师的专业情况,协调相关医疗机构做进一步的安排”。
当问及这一合作进修项目给市中心人民医院带来哪些变化时,石咏军告诉记者,院方的要求是每位出国进修的医师带一项新技术或者合作项目回来,并与进修医院建立良好关系,并寻求进一步的合作机会,但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由于制度、设施等方面的条件不同,要将国外好的经验和技术落地到惠州还需要时间,很多看起来很美的不见得可以马上就能用。”她还强调,派遣专业骨干到国外进修同时也是一个人才储备的过程,目前该院已经建立比较合理的人才梯队,如何进一步增强人才能力,也是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合作的目的之一。
■相关
外国教授来访 助力急救创伤
市中心人民医院之外,其它公立医院暂未开展类似组织和规模的赴外进修项目,但也不乏有医护人员以其它方式到外地学习。
去年3月到12月,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副主任医生邹琼辉,到位于广州的省第一人民医院进修了9个月,主要了解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的诊治和肾内科的基础性疾病。
“肾内科的疾病会导致需要做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想要更好的做血液透析治疗,就选择去肾内科学习”,邹琼辉表示,同样做血液透析,患者的基础性疾病不同,并发症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
邹琼辉到广州进修的另一个原因是,诊疗技术的发展本身为血液透析患者带来新的问题。邹琼辉介绍说,以前透析时间不是那么长,很多患者在两三年之后就病逝,现在血液透析和其它治疗方式的效果更好,患者存活时间明显延长,随之而来的是长期并发症逐渐增多。“到广州培训之后,了解到可以在长期并发症没有出现的时候提前干预,像是继发性肾源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和异位钙化等,以前很多医院都没有重视,延缓了并发症的出现。”
惠州医生逐步走出去的另一面,是惠州的医院里也越来越多出现外国专家的身影。
日前,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邀请了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Rueger教授来惠州,进行德国创伤急救系统的介绍和创伤骨科专题演讲,并与骨科进行了深入的病例以及学术交流活动。正如记者在此前报道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在和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合作筹建联合创伤研究中心,而骨科正是该中心顺利落地的基础科室。
Rueger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急救创伤的流程和规范以及德国欧洲特色的创伤急救流程,为该院与澳大利亚合作的急救创伤工作带来了宝贵的德国经验。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王彪 通讯员 张娜妹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