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林珍 2016-06-01 22:23
茶叶种植成就了马图村民的致富梦。
茶农正在给采摘回来的茶叶进行集中风干。
驱车从山脚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山峰,然后往下走至半山腰,便到了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
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水泥道路直通每家每户,眼前的马图村,让人很难再与当年那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联系起来。
村中一空旷处,一幅城区某高档小区的巨幅广告格外引人注目。“随着收入越来越高,村中大部分人都盖起了崭新的楼房,还有不少人在城里买了房。”马图村村委书记饶富勤说,近年来,马图村先后有200多户村民在梅州和丰顺城区买了房子,“这就是城区的高档小区为何在这个深山的村庄打广告的原因。”
事实上,主要原因是村民富裕了,而让他们富裕起来的则是马图村连片的茶园。
目前马图村成功打造了“马图”和“马山”两个茶叶品牌,并以“公司 基地 茶农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全村种植茶叶近万亩,并使马图茶叶实现了从零散、无序种植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价格从数十元一斤,上升到数百甚至数千元一斤。
“茶叶种植成就了马图村民的致富梦。”饶富勤说。
在茶乡梅州,像马图村这样耕山种茶致富的故事还有很多。
求变
一片叶子铺就“梅州高原”致富路
一场大雨停歇后,坐落在半山腰的马图村,云雾缭绕,如人间仙境。
马图又称马山,地处粤东莲花山脉高深山区,素有“梅州高原”之称,是广东著名的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曾有朱德等在此驻扎战斗过。因山多耕地少,交通闭塞,长期以来,“贫穷落后”是马图的代名词。
“马图虽然耕地少,但却有数万亩山地,并且土壤适合种植茶叶。”丰顺县龙岗镇党委委员、马图村前任村委书记饶富通说,马图有着300多年的种茶历史,全村780户近4000村民大部分家庭世代种茶,“但长期以来,村民们种茶都属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茶叶价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在2008年以前,马图生产的茶叶其价格大都为几十元一斤。”马图村54岁村民饶祥元说,当时他家里种了10多亩茶叶,但也卖不了几个钱。而且因为山路崎岖,茶商一般不愿意前来收购,茶农们只能靠肩挑走路到丰顺县城等地将茶叶卖掉,“当时的茶农相当辛苦”。
2002年5月,马图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年28岁的饶富通高票当选,成为该村史上最年轻的村支书。当选后,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为饶富通考虑最多的问题。
2007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饶富通决定在村里组建股份制茶业公司,整合全村3000多亩茶园,打造现代化茶叶生产基地。同年10月,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
“当时公司主要由马图村外出经商的乡贤饶富强投资,村委会参股,村民自由入股。”饶富通说。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迅速将零散的茶园集约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并采取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茶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打造马山茶叶品牌。
公司成立的第二年,马山绿茶的品质大幅提升,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茶叶的价格也随之大幅提高。“公司采用的是‘公司 基地 茶农合作社’的模式,村民自家种植的茶叶,茶青既可以自己制茶自己卖,也可以卖给公司,价格是以前的好几倍。”马山茶业公司总经理饶幸霞说,截至目前,马山茶业公司已投入6000多万元兴建现代化制茶厂和建设公司2000多亩标准化生态茶园主体基地,发展成为了集茶叶分级采收与遴选、精加工与仓储等于一体的茶业全链条企业。
“目前我家的茶叶种植已经发展到了20多亩,每年的茶青基本都是卖给马山茶业公司,质量就能卖上好价钱。”饶祥元说,他家里一共5口人,每年茶叶收入10万元左右。此外,因炒茶技术不错,饶祥元被马山公司聘请为炒茶师傅,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生活越来越好了。”饶祥元说,早在两年前,他花了3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层高的小洋楼。
饶祥元只是马图村众多通过现代企业带动,发展茶叶种植致富的村民之一。据介绍,至2015年底,马图村年产茶40万斤,产值6000万元,人均收入1.5万元,年收入超10万元的茶农有450户。
“这几年,通过发展茶叶种植,全村超过90%的村民建了新房,有200多户人家在梅州市区、丰顺县城购买了房子,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购买了小汽车。”饶富通说,同时,马图村村委会还组织建设了党员学习活动室、电教室、图书室和老人联谊活动室等,给党员干部学习和老年人开展联谊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实现了医保和老人社保全覆盖。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化种植,马图山茶叶种植一步一步实现产业化发展,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这也是梅州近年来茶叶发展的一个见证。
进展
从零散到规模化茶叶产业化初具雏形
走进梅州山区,从梅江区清凉山、梅县阴那山到大埔县西岩山再到五华县登云嶂、七畲径……漫山连片的茶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大埔县海拔1200多米的西岩山岽顶湖,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1300多亩高香型优质茶示范园,在春茶采摘一个多月后又长出了新芽。
“我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茶, 2009年开始规模化种植,采用‘公司 基地农户’的模式,目前带动周边2100多户农户种茶,开辟优质茶生产基地1万多亩。”凯达公司董事长赖法卫说,岽顶湖曾经是人迹罕至之地,在凯达公司的带动下,现在已成了周边村民的“自由就业基地”,一片片茶园也成了村民奔康致富的“绿色金矿”,目前跟凯达公司合作的农户每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而五华县龙村镇在五华登云嶂云雾茶叶有限公司的带动下,让老茶区焕发出新活力,近几年新发展规模化基地6个面积近5000亩。
在有着悠久种茶历史的梅州,近年来随着资本下乡、返乡创业群体的加入,茶叶种植走上了规模化发展道路,茶叶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梅州全市茶园总面积18.13万亩,占广东全省茶园面积的近四分之一,总产1.44万吨。
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处,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140多座,“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梅州属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梅州市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江载宝表示,梅州有华南区最大的富硒土壤,平均含量达0.53毫克/公斤土,比国家标准高出30%以上,茶叶生产先决条件优良,山多、山高,以及优质的富硒土壤资源,为梅州茶叶生产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有优质土壤资源作为根本,实现规模化种植,有利于茶叶生产标准化,提升茶叶质量,打造茶叶品牌,也就是利用‘良地’,应用‘良种、良法’,出产‘良品’。”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说,近年来,梅州农业部门大力推进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组织化、经营品牌化、流通市场化,推动了茶业转型发展。为提升茶叶产业组织化水平,梅州市成立了茶叶协会,目前发展会员单位57家、个人会员100多人,成为茶业抱团发展、交流学习、塑造品牌、开拓市场的重要平台。依托茶叶协会,梅州农业部门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开展标准技术、评茶技师、包装设计、品牌推介等大规模培训,强练“内功”,并组团外出取经,参加省内外茶博会,拓展市场“外功”,还成功举办首届茶文化节,开展茶叶质量比拼等,通过茶叶协会的强力引导带动促使梅州茶叶企业不断增多,“公司基地 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得以推广,有效推动了茶叶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同时,梅州利用中央和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广东省茶叶产业带(梅州市部分)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茶叶产业,3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7500万元,打造了一批现代茶叶生产基地,保护了梅州九大历史名茶种质资源,培养了一批茶叶经营销售主体及制茶评茶人才,为梅州茶业升级发展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成绩
从传统到现代化 茶叶绿色栽培模式走在全省前列
走进丰顺马图村马山茶业公司生态茶园基地,从灌溉到施肥到采摘,处处可见现代化管理细节。在茶园最高处,一个生态监测仪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公司正与广东省农科院茶业研究所合作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饶幸霞说,该项目将通过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保障茶叶品质及生态环境安全,促进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马山茶业公司吸收应用了现代的科学技术,茶园生态规划、建设定位起点高,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开垦茶园。”广东科贸学院教授伍锡岳说。5月27日至29日,广东省茶叶绿色生产模式技术交流活动在梅州召开,活动期间,到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观摩学习的专家纷纷赞扬了马山茶业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事实上,在梅州像马山这样的生态茶园为数不少。
“灵光古寺钟声远,茶禅一味意悠悠。”坐落在粤东第一名山阴那山西南侧,毗邻灵光寺的梅县华银茶业有限公司,2200多亩有机生态茶园在晨钟暮鼓中香飘四海。
“除了先天优越的自然环境,在茶树培育方面,华银茶业一直坚持‘自然出好茶’的养茶理念。”华银公司总经理何方明说,公司茶园的肥料分两种,一种是花生麸,从四川、重庆那边运过来;一种是羊粪,从内蒙古和山东运过来。因为羊对饲草择优而食,嫩芽、嫩草、鲜花、绿叶是它们采食的对象,而这部分都是植物氮素集中的部位,因此羊粪氮素含量达0.66%,有机质含量高达30%左右,远远超出了其他畜粪,氮素含量比牛粪多一倍,是天然绿色的肥料。
有机肥滋养下所产茶叶自然醇香,饮用时有与众不同的口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茶树品种的创新和加工技术的创新,目前已经实现了制茶机械化,初精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比如茶园引进了台湾高香品种(台茶12号金萱茶),通过本土改良成的金螺春绿茶,其形曲卷成螺,色泽绿泽,霜毫显露,滋味鲜爽醇厚,2013年一举夺得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特等金奖”。
如今,阴那山上的华银茶园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全国名优茶的示范基地,有机茶产业化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目前,茶产业的地位越来越显著,茶叶低碳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建设生态有机茶园、打造绿色生态茶产业是大势所趋。”刘玉涛说。
梅州市的生态茶园绿色栽培模式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结合广东茶叶产业带建设,梅州不断改进制茶工艺,大力推广机械化制茶新工艺,提高制茶工艺水平,从加工环节确保茶产品质量。严格建园选园,建立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取得了一定成效,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基地及产品不断增多。
截至目前,梅州全市通过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叶企业共19家,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茶叶企业34家,另有大埔西岩乌龙茶、丰顺马图绿茶2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24家茶叶企业获得QS认证。
科普
何谓“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我国重要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主要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食品,有机农业是指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它强调加强自然生命的良性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通过认证证明该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点等环节均符合有机食品的标准。
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审查和专家评审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农业部设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专家评审。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管理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依照职能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应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必须依照本规定经注册登记,并接受监督管理。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通讯员 刘菲 摄影:何森垚
策划:雷贤辉 温景添 出品: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 梅州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