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出台,治理“毒地”终于有了主心骨

南方+  2016-06-01 18:16

文|有料哥

假如你半辈子的积蓄买了房子,而底下的土地前身是工厂,现在你还敢住吗?常州毒地事件让土壤污染进入大众视野。5月31日,“土十条”终于出台——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未来土壤污染防治的行动目标。继“大气十条”“水十条”之后,“土十条”组成了治理“海陆空”污染的“三大金刚”。

消息一出,有料哥那些环保产业界的朋友们都炸锅了。连“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条条黄金,产业界学术界群友界界界美丽”这样的段子都流传出来了。有专业人士指出,土壤修复问题,说到底还是环保和环评的问题。

土壤污染:看不见的痛

一直以来,人们对看得见的污染一直忧心忡忡。大气污染了,我们的直观感受是天灰了,雾霾了。水体污染了,我们能看到河流变色,闻到刺鼻的气味。而土壤污染似乎是个“隐形杀手”,很多时候,只有等到离奇的事情发生,某个村落的人不约而同被查出患有同种大病,人们才意识到罪魁祸首是土壤。

比起容易表达动态的大气和水,土地更像是一个闷葫芦,雷打不动留在原地,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只有当公共事件让土地污染走进大众视野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土地隐秘的力量。

曾受到土地污染影响的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南方都市报图

新鲜出炉的“土十条”对于广东一些的被污染的土壤能否对症下药?答案是:能!

此前关于“土十条”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场地(指工业地块,集中在城市)和耕地是其关注的重点。正式公布的“土十条”的确也是如此,对两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分别是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场地)。

“土十条”提出农用地详查2018年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2020年完成,环保部介绍,这就是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量进行测算得出的安排。

韶关缘何被写进“土十条”

据有料哥了解,国家“土十条”中也提及了广东。国家“土十条”提出,2016年底前,在广东省韶关市等6市启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力争到2020年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在先行试验方面,广东早有落实的动作,来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巩固和深化汕头贵屿、韶关大宝山、仁化董塘、清远龙塘石角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试点。

广东省环保厅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省铅、汞、镉、铬、砷排放量分别较2007年减少28.2%、20.4%、22.2%、17.9%和28.5%,7个重点防控区已有5个实现重点重金属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的目标,非重点防控区全部实现了2015年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的目标。

可以说,在场地(工业用地)的治理方面,广东走在前列。

近五年来,韶关全市共投入重金属治理资金14.38亿元,完成91项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实施4项土壤治理工程,完成土壤修复29.96万平方米,通过重金属污染防治,大量削减了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

据统计,与2007年相比,韶关全市4个重点防控区的铅、汞、镉、铬、砷的排放量分别下降42.5%、55.5%、50.2%、66.1%和38.3%,远远超过国家下达的任务。去年的一项报道提到,凡口铅锌矿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在尾矿库区选择5000平方米进行生态修复实验,已经长出了一片低矮的植物,像茂密的草原,与旁边尚未开展修复的褐色土地形成鲜明对比。

韶关大宝山矿。资料图片

土壤污染修复的疑难杂症

为什么“土十条”的出台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土壤污染修复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它面对的困难究竟在哪儿,“土十条”对这些疑难杂症如何“下药”?


比大气和水污染治理更难

土壤污染修复相比大气和水而言,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投入更高、效果更慢。不仅需要资金、技术,而且修复后还需要耐心地等待,修复过程并不是一天两天或是几年就可以完成。简单地说,想看见成效,战线得拉长。

有研究人员指出,以往在治理土壤污染时,常会出现照搬大气、水污染治理思路和技术路径的问题。而确定土壤污染防治思路,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污染程度、污染物类别、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

解决办法:分类管控

对此,“土十条”提出的应对方法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针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分别提出了分类管控的方案。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用低价应付的场地调查

长期关注韶关仁化土壤修复治理的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博士曾公开表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难度之大还在于,一旦修复治理方案考虑不充分,还可能给土地造成二次污染。

专家所说的修复治理方案制订环节,有料哥认为可以理解为前期评估的过程。场地调查是前期评估的工作之一。根据该技术导则,场地调查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是否污染,分为资料收集和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结论与分析四个步骤。

第二阶段通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确定场地关注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

第三阶段用资料查询、现场实测和实验室分析测试等方法,调查场地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供风险评估和污染修复使用。

可见,场地调查工作非常繁琐,但它产生的数据又是实施修复的基础。这个环节需要投入较大的金钱和精力,但与之矛盾的是,国内市场低价调查的现象层出不穷。土壤修复市场求快,不重视场地调查,企业中低价中标盛行。低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数据不真实、不可靠,场地修复不确定性增加。

解决办法:严控新增土壤污染

“土十条”的治理思路与以往“动刀动枪”做具体工程项目不同。

今年年初,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称“土十条”的治理思路不是投入几万亿元的“大治理”,而是风险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

“土十条”的第五条明确,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这一条为公司开展环境咨询提供了有力保证。

环境咨询这一细分领域在欧美国家非常成熟,不仅给企业,也给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土十条”颁布后,政府机构内也缺乏土壤相关专业人士,环境咨询公司可为政府提供服务。比如,即便在土壤防治工作开展较早的重庆市,巴南区环保局也曾表示,“无专门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不能满足巨大的工作量的需要,亟待解决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

公司可以给企业做好咨询,如何在前期避免土壤污染,减少后期修复的成本。虽然咨询业务的体量比工程要小,但是盘子要大得多,成本也更低。


诱人的市场和无奈

根据环保部测算,实施“土十条”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2.7万亿元,可新增就业人口200万人以上。到2020年,预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

虽然这种说法很诱人,但不少土壤修复企业认为现实要艰难得多。“市场的需求非常大,但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还是太少。”江苏一环境科技公司董事长曾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

另一家环保公司环境修复业务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时也提到,在土壤修复行业的起步阶段,关于诱人的市场夸张的说法反而会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影响了行业的“平常心”发展,给一些不专业的公司或个人一种“能够捞一笔”的印象,另一方面给政府造成心理负担和财政压力。

总之,市场巨大是真的,但是这个钱并不是那么好赚的。巨大的利益背后是技术和管控的缺口。

◆解决方法:发挥市场作用

对此,“土十条”也有解决之道,第九条指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其中第二十九条提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受污染耕地和以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引导作用,为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提供支持。

鼓励符合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股票。探索通过发行债券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开展试点。有序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牵头,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参与)


立法缺失

“土十条”出台前,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由于立法缺失,土壤修复的产业政策、标准制定都没有明确依据,资金来源、修复主体、商业模式也不明确,污染企业和土地拥有者都没有修复动力。所以有业内人士希望,“土十条”的出台至少能使土壤修复产业步入正道。

解决方法:推进立法

看来业内人士的希望将会实现,“土十条”第二条指出,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2017年底前,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出台。环保产业者的定时闹钟可以开始设定了。


“土十条”被寄予厚望。有料哥稍一梳理,就发现各方对它的期望并没有落空,至少以上四点需求都能找到对应的政策支持。别让土壤污染再成为看不见的痛,珠三角也该行动起来。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