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频变“威尼斯”,“逢雨看海”几时休?

南方+ 记者 李永霞  2016-05-31 09:33

上周末,东莞雷雨频密,多个镇街再次因强降水惨遭“沦陷”。一时间,各种水浸的消息和段子迅速刷爆朋友圈。有网友晒出刚开通的轨道交通二号线某站台进出口孤零零地立在一片“汪洋”当中,并戏称“地铁开通第二天就被水淹了吗?看来搭地铁还得背个救生圈”。

而事实上,每逢遭遇强暴雨的袭击,东莞即刻变“威尼斯”,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暴雨过后,雨水便在大街小巷肆意奔流,特别是圈定的内涝点几乎每次都“难以幸免”。眼下正是汛期,常见雷暴天气,东莞如何有效缓解“逢雨看海”的城市病,何时方能按下内涝频发的暂停键,再次成为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嘉宾:广东省人大代表周广荣

市民晏麦

内涝不是隐患而是威胁

南方日报: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出现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的现象,并时常会引发严重内涝,“到某城市看海”逐渐演变成流行词。东莞也不例外,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好几次“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的状况。

晏麦:我的单位在下桥水果街里面。每次只要下雨,就能在办公室里看到街道迅速地涨洪水,场面非常“壮观”。常常还能看到停在那里的车被完全淹没了,路边商铺里面全都是水。我们上班也很痛苦,开车的不敢进,搭公车的往往被司机仍在路边上,需要自己蹚水进去。大家都很担心,万一出点事故该怎么办。

因为工作需要,我得常常在外面跑。但一下雨就不敢出去了,特别是不熟的地方。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大暴雨,哪里容易出现内涝,万一被困就很麻烦。

周广荣:内涝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是隐患,而是已经存在着的显而易见的威胁。

东莞虽然农业占比较小,但中堂和麻涌等镇,以及一些农业园或果园,农产品仍然是他们的重头戏。如果出现内涝,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大。一旦内涝,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马成“湖泊”,车辆被淹、店面涨水、厂房和居民区受困,不仅影响生产经营,造成工农商界压力,也对老百姓的个人生活和财产等构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

这几年来,东莞也因内涝发生过一系列灾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更大大地加重了城市生活的社会成本,而这是非常不值得付出的成本,也是原本就不应该产生的成本。

规划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南方日报:内涝问题引发舆论关注,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每年汛期将至,东莞政府部门都会作出承诺,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东莞内涝问题,还曾发生过三名官员因为整治内涝不力而被问责。但是,暴雨浸城景象还是频繁上演,治涝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晏麦:下桥和城市风景街,这些我常路过也是内涝比较严重的地方,经常看到被围起来,修修补补,说是整治内涝,但是每年照样还是一下雨就成河。这还是要归结到城市建设前期规划的问题上,前期没有做好科学合理的设计,现在想补救应该会非常难。

周广荣:年年治理却依然年年涝,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规划没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没有前瞻意识。比如,按照以前城市经济需要,可能6车道就够了,排水也是按照6车道的规划来设计的。但是,随着城市发展,道路扩建,排水还是以前的量,自然承载不了,就会出现问题。而现在再去做修整,就非常难。特别是前期没有预留好空间,很难重新做好配套。

另外一个就是规划内容不够完整。城市要素应该前置在城市规划里,而不是做后期补充。我们目前城市规划所包含的内容相当狭隘,而反观国外的很多城市,它们的城市规划包含了很多内容,不止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框架体系、及其相关技术方案,还包括排污、防灾、能源等。如果新建设的城市内容单薄,就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功能缺失或不完善。

防护和治理须双管齐下

南方日报:整治需要时间。面对现有内涝,在治理的同时,如何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是很多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在这方面,城市治水要怎样才能跑赢强降水?

晏麦:我很关注这类问题。我觉得防护是第一位的,要把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做好风险识别。今年汛期到前,东莞官方通报全市共排查统计211个内涝点,如果能够做份“城市内涝预警地图”那就更便捷了。政府结合天气预报,实时发布水浸地图,发布涝情,哪里可能会出问题,市民自主规避风险就比较一目了然。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主管部门足够重视,舍得投入,持续治理,并做好几年的规划,让老百姓真正有安全感。

周广荣: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城市化进程一路高歌猛进,可能某些细节被忽略了。东莞内涝最大的病根就在于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内涝频发,苦心整治,整个过程其实是我们在还发展拖欠的债。

就目前而言,防护和治理必须双管齐下。我们也寄望政府迅速出台一些措施,或者成立专项小组,联动并协调好多个部门,全面统筹,明确职责,整合力量,认清城市水患的风险分布特性与演变趋向,让公共管理部门真正发挥起实效,分批并有效率地去进行整改。

从长远来看,内涝发生折射出的是城市规划的问题,解决还是要回到规划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前期,要有远见,扩充城市规划内容,尽可能地涵盖更多要素,在“对症下药”的同时,做好未来的“预防”和“保健”。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冯文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