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 08:56
“建立公益学院的缘由是,想通过这一平台帮助更多人,让没有条件去学校读书的人,也有平台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大一学生郑思玲和黄俊翔的美好愿望。
截至目前,已经有逾20名贫困生坚持去公益学院补课,找到了免费家庭教师。
未来公益课堂将不断正规化,提供四年制技能学习班,让越来越多的上不起学的贫困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
他们是一群初入大学的学生,然而,繁重的学业却挡不住他们一颗颗火热的心,他们亲力亲为修建教室,开设公益课堂,专门为贫困家庭孩子提供免费补课。经过他们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在官塘、南屏和淇澳岛共开设18间教室。
爱心人士为了同一个梦想相聚
“建立公益学院的缘由是,想通过这一平台帮助更多人,让没有条件去学校读书的人,也有平台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大一学生郑思玲和黄俊翔的美好愿望。
但是,学院建在哪里,由谁来资助?因为这些难题,他们的愿望一时无法实现。因为善的力量,他们感召了一个个志同的爱心人士来共同实现这一梦想。
郑思玲的公益引领者周锡武两年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周锡武做了6年的义工,在公益这方面比较有经验。周锡武是一名90后小伙,曾在湛江少林武术学校学习,学校严格的训练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珠海工作,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中山十四村租下几亩地,专门种植有机蔬菜接济弱小,并开设“茗荟七公益”网站,以此倡导人们绿色环保、关爱弱小、护生救生。
三名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共同的善愿而相聚,一切水到渠成。两年前,周锡武的公益农场由十四村搬到淇澳岛,并扩大了规模,这也为公益课堂提供了硬件基础。据悉,公益课堂部分设在公益农场内,还有部分设在官塘和南屏的义工站内,经过公益农场全部义工的大力捐助,目前18间教室已建成。
逾20名贫困娃有了家庭老师
“公益课堂成立之时,来的大学生志愿者比较多,但参加免费补课活动的中小学生比较少。”郑思玲向记者道出了当时所遇到的困难。
据了解,公益补课活动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的。因为考虑到家长的时间,中小学生都是可以随来随走的。以前每周基本都有十几个,最多会有20多个。这些中小学生均为贫困生,没有条件去外面的培训班补课。还有一些是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由于条件差,父母没有能力送他们去学校读书。
10岁的兰兰和6岁的香香是姐妹,因为是外地户口,父亲近来又患上精神病,导致这对姐妹辍学在家。自从公益课堂正式开课后,大学生志愿者很用心地教这对姐妹学习知识。
小强除了英语,其他学科都很好,经过每周大学生志愿者的辅导,他找到了学习方法,英语成绩迅速提高。他说:“以后我也要像大学生哥哥姐姐一样做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
郑思玲说:“只要他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以后走上社会也可以挺起腰杆做人。”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经有逾20名贫困生坚持去公益学院补课,找到了免费家庭教师。
未来将提供四年制技能学习班
“未来我们将会把公益课堂正规化,提供四年制技能学习班,让越来越多的上不起学的贫困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周锡武说。
据了解,从下学期开始,公益学院将为所招收的贫困生免费提供吃住,实施四年学制。公益学院由郑思玲和黄俊翔全面负责,带领大学生志愿者专门为贫困生实行专业性教育,所设专业包括营销类、管理类、软件编程等课程。而之前每周进行的免费补课则继续进行。
“这虽然不是学历教育,但是是一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有让这些贫困生都学到一门技能,以后走上社会他们也能够谋生。”周锡武对未来充满信心。
郑思玲也对未来非常看好。她表示,在大一我们建公益学院,大二会考虑投入超市去运营,作为维持力量。大三希望可以增加到300或者500张桌子。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大四的时候希望可以和周锡武老师到各地去建公益学院,和高校联盟。希望大学的四年过得比较充实有意义。接下来还将增加大学生和企业座谈交流活动、学生微电影活动,给大家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