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思榜|家庭医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南方+  2016-05-26 08:43

魏则西之死和陈仲伟事件共同反映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紧张的医患关系亟需改善。患者紧张缘于对医生的不信任,而信息不对称是搭建信任的主要障碍。家庭医生的作用不仅在于及时医治,更在与填补患者和医生之间的认知鸿沟。因此,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似乎能为医改带来重要突破。

文|广州大学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所所长、资深媒体人 万庆涛

今年四五月间,两个医患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一个是4月12日,22岁的大学生魏则西因患有滑膜肉瘤晚期不幸去世。另一个是5月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刚刚退休的陈仲伟医生,在家中被一名25年前的患者连捅30多刀,不治身亡,凶手事后跳楼自杀。这两件发生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事看似毫不相干,但都折射出了医患之间存在着矛盾以及医疗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更反映出医疗体制的深层次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不完善,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出现。在市场化的医疗体制下,医院把创收指标下放到科室,科室再分解到医生个人,致使医生成为创收的终端。重复检查,过度医疗,甚至根本不能治好的病也敢收治。

1985年,国务院批转的卫生部1984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医改的基本思路是模仿国企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而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只给政策不给钱”。1992年,卫生部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方针,要求各个医院自找饭碗。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医院开始了产权改革,一些省为了摆脱公立医院的财政负担,甚至把公立医院改制为民营医院,进一步导致公共医疗服务资源减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医患矛盾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引发了无数起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大闹医院,甚至伤害医生的事件。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医生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历来是备受尊重的职业之一。由于医疗体制改革过度医疗产业化、市场化,医院成为创收的企业,医生成为创收的“劳工”,医院把医疗的公益性放在一边,而政府对医疗投入,特别是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加剧,严重损害患者利益,也损害医生的利益,特别是严重损害医生长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后果极其严重。

医疗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医生是个非常专业的职业,一般人并不是非常了解,这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医疗要求医生对患者非常负责任,患者对医生要充分地信任,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患者都不会对医生的治疗产生怀疑。这样的医患关系才是正常的、和谐的、理想的。如果患者对医生的诊治产生怀疑,医患关系一定会产生矛盾,激化和恶化,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面对日益激化的医患关系,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是治本之道,党和政府也在持续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在公共医疗服务方面的投入。但改革是有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建立和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可以成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突破口,成为改善医患关系的捷径。家庭医生是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一种医疗制度,一家人有一个私人医生,负责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医疗和咨询,我国也在一些发达地区进行试点。

家庭医生和其服务的家庭,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成员出现了健康问题,会积极向家庭医生咨询解决办法,家庭医生会主动向服务对象解释相关的医疗知识,释疑解惑,进行医疗心理辅导,甚至临终关怀。虽然每个家庭医生所学专业不同,不可能什么病都能治,但家庭医生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对服务家庭遇到的健康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提供专业帮助,随时化解医患矛盾,防止因为不了解医疗专业知识而造成悲剧的发生。

无论是魏则西还是砍杀医生的那个凶手,如果有家庭医生,就会得到及时的医疗专业服务,魏则西就不会受骗,就不会花光20多万元积蓄也无法挽回年轻的生命,还能够得到家庭医生的临终关怀,父母也会得到安慰;有了家庭医生的帮助,砍杀医生的那个肇事者,也不会在25年之后再来找医生的麻烦,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总而言之,魏则西事件暴露了互联网有偿搜索引擎法律界定模糊状态,也揭开了对外承包科室、以药(器械、耗材)养医的重大隐患。而广东杀医案,则将当前医生的生存环境之艰险集中呈现出来。但更加重要的是,透过两个事件,人们看到的是社会对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唤,公众对医生人身安全的集中反思和广泛的关注。而加快推广普及家庭医生制度,则可以成为医疗体制改革和改善医患关系的突破口。


【来源】南方杂志

【原标题】家庭医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南风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