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雪 谭庆驹
2016-05-23 09:20
很多来过广州天河区的人,一定会对天河城商圈的热闹奢华、珠江新城高耸云天的摩天大楼难以忘怀。但或许鲜有人会注意到,在天河,马路是可以看见本色的,路面上的果皮箱不仅摆放整齐而且箱体非常干净。如果再仔细看,人行道上所有哑铃砖铺设的方向,竟然是完全一致的。
在该区,环卫工作业时,得按“史上最严”的《天河区环境卫生规范和质量标准》和《天河区环卫道路保洁作业规范图册》来进行。
除此之外,近两年来,该区还制定有《天河区市政设施养护标准》、《天河区市政绿化树穴改造标准》和《天河区市政绿化隔离网建设和维护规范》等43项标准规范,以呼应“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工作的一整套体系。
天河区对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可谓极致。因为,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城市精神内涵日益丰富。天河区对人的关注、对城市舒适感和美感的关注度亦随之不断提升。天河区前瞻性地订立上述各项《标准》,为的就是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也让“工匠精神”的贯彻具象而可行。
城市卫生清理香口胶都有标准,套路营造美好感染市民和游客
你见过清早5点的珠江新城吗?晨光熹微中,城市慢慢苏醒,花城广场东侧,环卫工人郭伙莲早已在忙碌着。
一身环卫工套装的她,外穿反光衣,腰间别着一个腰包,里面的“六件套”冒出头来:矿泉水瓶、钢丝球、抹布、小铲刀、镊子和一个小喷壶。这些工具做什么用?“一会儿你就知道了”,郭伙莲咧嘴一笑,卖了个关子。
郭伙莲和她的同事,负责的是珠江东路、珠江西路和华夏路马路保洁。这些路段位于城市客厅花城广场两旁,被认为是这座城市的“脸面”,郭伙莲在这一带从事环卫工作已有8年。
拖着环卫小拖车,做完路面清洁之后,郭伙莲开始了第二轮保洁。一路行过,走到珠江东路人行道旁,看到一只垃圾桶敞着“大门”,郭伙莲立马上前关好门,掏出抹布,从上到下擦干净桶顶和桶身。“如果擦不干净,就要洒些水上去,然后用钢丝球擦”,她掏出了小喷壶和钢丝球。
再往前10多米,她突然蹲下,掏出腰包里的镊子。仔细一瞧,原来人行道地砖的缝隙里有个烟头,不仔细还真是瞧不出来。把烟头扔进随行的垃圾桶后,她开始用力铲一块地上的黑渍。“这是香口胶,这个东西粘在地上,特别难弄”,小铲子效力并不明显,郭伙莲于是用手里的小喷壶,朝黑渍喷一喷,还是不行。“一会儿得拿脱漆剂来清理”,她马上给出下一个方案。
郭伙莲口里说的脱漆剂,是天河区环卫工人清理香口胶的“绝招”。用毛刷将脱漆剂涂在地上的香口胶黑渍上,再用强力毛刷用地刷一刷,几十秒钟,地面就清理干净了。
郭伙莲这一套操作方法和流程,都被载入了《天河区环境卫生规范和质量标准》。与其他环卫标准相比,这套由天河区城管局编写的标准,被业界称作“史上最严”,它对环卫工人着装、保洁作业质量规程、环卫工具使用规范等,都做出一系列详细的要求。
以路边垃圾箱的清理为例,要求将箱体外擦洗到没有灰尘和污渍,甚至“烟灰碟内不能超过3只烟头,桶内套上垃圾袋”这样的细节也逐一被规定列明。所以,在天河区的街头,垃圾桶周边变身“垃圾堆”的尴尬情境较少出现。
对香口胶的清理流程同样被列入《标准》。“为了清理这些地面上的香口胶,我们试验了五六种办法,现在用的这种是最有效的”,据天河区城管局副局长傅光明介绍,最早,在清理花城广场一带时,当路面被高压喷水机洗得一尘不染后,一块一块黑色的香口胶残渍就显露了出来,格外扎眼。于是,傅光明和他的同事开始寻找清理的办法:用铲子铲、各种洗涤剂清洗。还专门从国外买回一种洗涤剂用于试验。最终发现,现在所使用的脱漆剂是最有效且经济的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约束市民,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营造一个好的城市环境,来感染市民和游客。环境干净了,他们也就会自觉地爱护了”,郭伙莲说起自己的心得。
市政建设钻孔安装人行道护栏,小“麻烦”却换来城市美观
日头渐高,距离郭伙莲工作的珠江东路不远,珠江新城马场路西面、珠江公园外侧,老林和他的同事正在安装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分隔护栏。他所在的公司已为市政工程服务数10年,这次的工程跟往常不同。他们的任务是把用于分隔的白色护栏装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
按照以往的操作流程,他们会把人行道边沿的地砖,切开30cm×30cm×30cm的坑,然后在护栏底部横插两根钢筋用于固定,直接灌装水泥。这个过程简便易操作,工人们每天的安装量有七八十米。但这种安装方式,会给城市路面留下“疤痕”——新铺的红色地砖和灰色的水泥,与原有的地砖颜色迥异,破坏观感且不便于路面的清洁。
在新制定的《天河区市政设施养护标准》中,这属于“安装不规范”的情况。按照天河区的要求,规范的人行道护栏安装,除需要采用统一样式外,还要求护栏离地面高度为1100mm,埋深约250-300mm,每片单元长度2000mm.除此之外,还要对人行道地砖钻孔安装。
对老林和他的同事而言,钻孔安装打破了既有安装流程。他们需要在已拟定位置的地砖上钻孔,再挖坑做基础。栏杆立术穿过这块有孔的地砖竖立起来,立柱下面还横穿插两根钢筋锚固,最后再灌浆固定。这样的施工工艺再也看不见水泥,堪比家庭装修标准,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老林们的工作进度由此被拖慢了1/4,每天的安装量降低到五六十米。
一开始,工人们颇有微辞。但当地砖复原,老林回顾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忍不住感叹“还是这样好看一些啊”。
虽然麻烦点,但带来细节的完善和使用者的方便,天河对城市治理的观念正在悄然转变。由天河区住建局制作的这份《标准》,对13个市政日常养护项目作出规范,该区要求,相关设计、施工和管理单位,需要在执行国家、行业、地方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这份《标准》进行工作,使市政设施在规定使用的年限里满足预期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等功能。其中,大部分养护标准取材于基层的样本试验,单车架的制作和养护亦在其中。
城市景观行道树穴改造有“玄机”,哑铃砖铺设方向完全一致
一路往东,黄埔大道的蓝花楹开了,一朵朵小花欣欣然张开眼,远望如一片紫云。微信拂过,紫色花瓣蹁跹扬起,给城市增添了一缕梦幻的色彩。有微信公众号专门制作了蓝花楹赏花指南,引来热传,有网友恍然发觉:“原来我们身边的城市这么美!”
紫色花瓣落在树底树穴上,一些眼尖的市民发觉了变化:“咦,这些树穴是新铺装的?”的确,与城市很多地方榕树根蔓延、地砖支离破碎的树下景观相比,这些用大理石铺边、内装透水砖的树穴整洁许多。
天河区农业园林局工作人员小刘介绍,这一树穴的改造有“玄机”,依照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原来,行道树树穴铺装做法,大多是铺设方形石条,这些石条凸出地面10-15cm,不利于收集路面雨水。在改造时,他们考虑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提高人行道雨水渗透能力的因素,增加行道树树穴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从而有效削减人行道及道路地表径流峰值和流量。
根据该局制定的《天河区市政绿化树穴改造标准》,树穴设计须与边缘与路面持平,并在树穴中铺设哑铃透水砖,这个方法可以最大程度收集路面径流,且可以减少树穴内的水土流失。值得一提的是,铺设哑铃透水砖时,可不能随意摆放,如果你仔细留意,所有哑铃砖铺设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天河区的计划,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全区所有树穴的统一标准改造,目前已铺装完成的1386个树穴,主要位于禺东西路、中山大道和花城大道等22个主干道路段。除主干道外,内街内巷的行道树树穴也会纳入计划。
当然,树穴并不是城市景观改造的唯一亮点,如果你再看得仔细一些,人行道的绿化带甚至天桥底,已然整洁有致。
根据《天河区市政绿化隔离网建设和维护规范》,此前,由于人流量大,加之一部分绿化带设施使用年代久远,已出现不同程度损坏,在更换时,天河区农业和园林局将树下的人行道绿化带统一改造为铺透水砖,并做硬底化处理,这一做法的好处是,增加了行人遮阴区域,也能有效杜绝路边绿化带被踩踏的现象。那些由于光照等条件不充分,不利于绿化生长,绿化成活率低的天桥底,原有绿化地带也已改铺透水砖,建作工具房。
“这些都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在小刘看来,这些日常工作甚至不值一提。然而,当这些稀松平常甚至于枯燥的事情,被做到极致,有理由相信,城市必将更美。
南都对话
现在大家对“干净”的认识都不一样了
南都:天河区出台《环境卫生规范和质量标准》和《环卫道路保洁作业规范图册》之后,你们的工作量会有增加吗?
郭伙莲:比之前的工作量是增加了些。比如过去的路面只要干净顺眼就行,现在水车要不断冲洗,要求路见本色,增加清扫次数;过去马路普扫只需要打扫自己的责任路段,现在包括马路边的商铺门口,只要靠近我们的责任路段都要求打扫,包括绿化带;过去果皮箱不会天天洗,绿化带、树圈、地砖夹缝烟头、杂物、垃圾不会要求捡得这么干净;还有过去路面香口胶从来不铲等。确实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现在大家对“干净”的认识都不一样了。
南都:您认为若要环卫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落力投入,是否需要制度保障?
郭伙莲:嗯,需要像现在这样的工作标准,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需要工资、福利待遇的稳定和工作配套设施跟上。
【采写】刘雪
【摄影】谭庆驹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