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大,水浸街,广州离“海绵城市”究竟还有多远?

南方+ 记者 刘怀宇  2016-05-18 09:59

5月10日早晨广州暴雨,广园路往天寿路一桥洞积水达50公分,犹如一片汪洋。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到广州看海”、“上街抓鱼”……5月10日的暴雨后,广州再次面临水浸街的袭扰。传统治理方式似乎难以彻底解决水浸街的“顽疾”。广州市水务部门提出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缓解城区水浸现象。

专家则认为,广州“海绵城市”建设应采取新思路,希望广州能率先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方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示范作用。

困境

屡遭水浸,地表不断硬化成重要原因

“坐船上班”、“车主荡起双桨”、“到广州看海”、“上街抓鱼”……5月10日的一场暴雨后,广州大量路段遭遇水浸,多处人车被困,交通一度瘫痪;部分地铁站在暴雨中“沦陷”,雨水从楼梯顶部如瀑布般流向地铁站内。一时间,“大暴雨+水浸街”的图片和信息再次刷爆朋友圈。

“落雨大,水浸街。”2010年11月12日的广州亚运开幕式之夜,《落雨大》这首粤语童谣通过多媒体的镜头传遍大江南北。水浸已经成为了不少广州市民根深蒂固的城市记忆之一。近年来,经过不断整治,暨南大学、岗顶等一批水浸黑点情况已有了明显好转,然而根据广州市水务局最近公布的26个可能出现水浸的路段显示,其中不少仍然还是老面孔,如中山一立交、环市路童心路桥底、黄华路、省高院对出双方向等。

广州中心城区为何屡遭水浸?广州市水务部门有关人士分析,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从地理上来看,广州中心城区北高南低,北面有白云山、火炉山、瘦狗岭,南面是珠江,降雨时雨水会顺着山体,在七条河涌中穿城而过。另外,受珠江潮位的顶托,天文大潮时如果遇到本地大雨非常容易出现内涝。而广州作为一个多雨的亚热带城市,是华南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不争的事实。

除此之外,人为因素也是广州屡遭水浸的重要原因。除了排水管网标准较低、主要排涝河道不断缩窄,排涝能力下降等原因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绿地率减少、建筑密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容量面临巨大压力,地表不断硬化,这些因素逐渐成为了广州水浸的最大的“幕后黑手”之一。

5月10日早上,广州下起滂沱大雨,一名男子骑着电动车在积水中艰难前行。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计划

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缓解水浸

如何治理水浸顽疾?历年来广州投入巨大。记者查阅历年广州市级财政的预算账本可知,广州近年来治水的投入很大,即使是亚运会过后,广州对包括治理水浸街在内的治水投入也毫不吝啬。

但是水浸问题常年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广州急需全新的解决思路。广州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解决城市建设带来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问题,广州必须走“海绵城市”建设的道路。

据记者了解,在2015年6月广州市府常务会议通过审批的《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中,广州就提出未来将规划“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域。在今年1月25日召开的广州市水务系统2015年度总结大会上,水务局负责人表示,2016年市水务部门将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及水环境治理工作,加快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被摆在了首要位置。

不仅仅是水务部门,“海绵城市”建设还被写进了2016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广州将建设“海绵城市”,加强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而在2016年则要组织“海绵城市”规划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2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得了国务院批复,批复文件也明确提出,广州要“高度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专家认为,这些都是与当前特大城市出现的城市排涝系统不够完善等城市病相匹配的措施,也体现国家对广州提出一些先发要求,希望广州能够探索城市的综合减灾路径。

海珠湿地公园已经成为调节降水的重要湖泊之一。 资料图片 南方日报记者 符超军 摄

进展

试点公园即将开放,多个重点项目正规划设计

到底什么是“海绵城市”?广州“海绵城市”建设进展如何呢?据记者了解,广州确定了天河区智慧城开展“海绵城市”试点。

近日,记者在这个试点发现,以前杂草丛生的山地、淤泥黑水的烂水塘,如今已经水草丰沛、山花烂漫、鸟栖虫鸣,一泓泓碧水倒映着蓝天,仿佛身处田园郊野。

据了解,广州大观湿地公园目前已经通过验收,计划于6月正式对外开放。这一湿地公园采用“海绵城市”理论设计,看似是生态景观,其实是一种自然调节的“市政设施”,能防洪涝,净化水质、土壤,回补地下水,修复生物栖息地,又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还可让市民休憩游赏。

广州市国规委介绍,该工程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智慧城原有的自然湿地蓄水、净水等生态功能,应用了包括雨水净化系统、水循环系统、水生态修复系统等主要技术。建设实施后,雨水径流控制率可大幅提高,有效缓解对下游及周边径流压力。市国规委称,广州“海绵城市”的排水设计,可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降低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率。经研究,这块“海绵”能使排水量小于40%,而普通排水系统的排放量大于80%,超过“海绵城市”排水量的2倍。

广州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这一试点外,目前广州还正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计指引编制和相关规划工作,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如智慧城、金融城、教育城的建设中,已按“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

尽管广州有诸多设想和计划,不过目前广州在建设“海绵城市”方面,除了这一试点之外,暂时没有太多实质性措施。

今年4月,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的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会议中,广东省内珠海和深圳在公布的评选结果排序中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六,双双正式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将分别获得中央十多亿元财政补助支持。而连续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广州均没有入选。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另一项评审——“2016年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中,广州以第一位的评分,成为2016年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而综合管廊的试点对于排水系统的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实现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

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构建立体式的排水系统

试点通过验收之后,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有望加速启动。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建议,广州建“海绵城市”要采用新思路,其中治水不能再停留于对河涌清淤,而是要通过微生物技术恢复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他还建议,广州要从平面排水向立体排水发展,空中屋顶花园、高层建筑和立交桥的立面,地面坑塘洼地湿地草地,下凹式广场、下沉绿地等,再加上地下适当的管廊系统、深隧等,构建立体式的排水系统。

在王浩看来,要建设好“海绵城市”,广州的任务更重。因为广州面临着市政排水管网标准偏低、雨污合流,污水管网负重大等一系列问题。他建议广州未来必须要通过多建公园绿地,把河涌内湖洼地利用起来等种种措施多管齐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可行性路径。

省人大代表辛瀑

希望广州找到方法建设“海绵城市”

在今年的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辛瀑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目前广州的城市建设,对待雨水仍按照“全排”模式设计,这种思路应该改变为“渗排结合”的模式,让雨水尽可能地渗透到地下。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辛瀑认为,广州一方面应该多建公园绿地,另一方面则是降低马路两边的绿化带。“广州市区的绿化带全部用石头围起来,高于马路,一到下雨天,雨水从绿化带流到马路上,不仅渗透不下去,还导致马路变得很脏。”

他建议广州选择一些路段做试验,把绿化带降低10厘米左右,让城市绿地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这个概念在国内都很少见,希望能在广州首先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方法。”辛瀑表示。

市人大代表刘莲香

利用社会资金撬动“海绵城市”建设

市人大代表刘莲香表示,广州自身的实际情况也迫切要求尽快全面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刘莲香建议,打造“海绵城市”,首先由政府层面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然后应该积极利用社会资金撬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建设模式。此外,还要把建设“海绵城市”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尤其是规划、交通、市政、水务、园林、财政和执法等部门,有助于政府建立专业集成和决策协调机制。

【原题】治理水浸街需要新思路,“海绵城市”离广州还有多远?首个“海绵城市”试点已通过验收

【记者】刘怀宇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葛政涵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